“社区工作就得说居民听得懂的话、做居民认可的事。”这是陶然亭街道南华里社区党委书记杨欣宇常挂在嘴边的话。自2012年扎根社区,他深耕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以务实作风破解治理难题。尤其在电动自行车治理这场硬仗中,他始终以居民安全为首位,借“12345”热线听民声,靠多元力量聚合力,用“疏堵结合”的智慧建起安全防线,生动诠释了“为民服务”的初心。
热线民生 敲开楼道安全“破局之门”
南华里社区作为2005年回迁的小区,容积率达4.63,公共空间本就紧张,加上物业费低、物业动能不足,电动自行车进楼道、堵消防通道成了“老大难”。杨欣宇回忆道:“以前开居民会说安全问题,大家总说‘不放楼道放哪儿’。”
转折发生在2023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网络上一段触目惊心的电动自行车爆炸视频在居民微信圈里刷屏。第二天一早,社区“12345”热线工单骤增40余件,一个月内相关诉求达300多件,全聚焦于电动车进楼、电池入户的安全隐患。“这不是负担,是群众递来的‘信号灯’。”杨欣宇敏锐意识到,居民安全意识已觉醒,正是治理的好时机。
在陶然亭街道的大力支持下,南华里社区迅速行动:组织工作人员、党员、居民志愿者等开展“楼道清障”专项行动,最多的一个电梯间通道就清理出40辆;一周内就为社区的34部电梯全部装上阻车器,防止电动自行车进楼。在专项行动清理现场,有少数居民起初不理解,但看到堆积的车辆堵塞通道的照片,再想起火灾视频,纷纷转变态度,主动挪车。“那天一位大爷拉着我说,‘杨书记,早该这么干,咱不能拿命开玩笑’。”杨欣宇说道。
为巩固专项清理行动成果,社区组建“消防宣传队”,居民志愿者、楼门院长挨家挨户讲案例、发手册,“大妈,您孙子的安全比多走两步路重要”“小伙子,电池入户等于带‘炸弹’回家”,用家常话筑牢安全意识,社区的安全氛围也愈发浓厚。与此同时,社区也将物业单位带动起来,组织工作人员每日巡查楼道,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12345是送上门的居民工作。”杨欣宇总结道,“居民的诉求就是治理的方向,顺着民意使劲,再难的骨头也能啃下来。”如今,南华里社区的楼道畅通了,居民路过电梯间通道时,不再担心“碰车”,更安心了。
停车有位 铺就社区治理“便利之路”
楼道清理通畅了,但新问题接踵而至:电动自行车全挤到了小区道路和小广场上,晚上私家车都开不进来,居民日常出行受到影响,抱怨声因此又起。“总不能刚解决一个隐患,又添新麻烦。”杨欣宇看着堵得水泄不通的小路,心里犯了难。
建停车棚成了关键。杨欣宇带着社区团队挨楼走访,召开居民协商议事会,把“安全、便利、美观”三个标准摆在台面上。有居民提出“离楼太近怕着火”,就严格按照“距楼4米”的安全标准规划;有居民担心“挡光”,就把车棚设计成透光顶;7号楼一位90多岁的老人说:“上了年纪,出门不方便,就想从家里窗户看看小广场的绿地”,他们当即修改方案,将原计划的封闭车棚改成仅顶部遮蔽的开放式结构,既挡雨又不遮视线。
为了不浪费社区公共空间的绿地,杨欣宇查法规、问专家,在保障居民“推门见绿”的情况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建设停车棚。居民王大姐笑着说:“以前下班,找地方停车真费劲,现在车棚就在楼下,推过去锁好就行,方便多了。”
停车问题解决了,充电需求又冒了出来。社区积极引入充电设施,同时物业承担服务费,电费还比市场价低。“咱不能让居民为安全买单。”杨欣宇说道。如今,小区内道路重新畅通,居民下班停车、充电一气呵成。据了解,包括今年计划在建的,社区目前共有14个停车棚,610个充电接口,车桩比达到1:2以上,基本满足社区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需求。
作为住在社区的“老住户”,杨欣宇常傍晚遛弯,看着整齐的车棚和畅通的小路,心里踏实:“治理不是一阵风,得让居民真受益、长受益。”
众力同心 织密共建共享“治理之网”
“社区工作最怕‘拍脑门’,得把居民拉进来一起想、一起干。”杨欣宇常对同事说。在电动自行车治理中,他把“听民意、聚民力”贯穿始终,让这项工作从“社区干、居民看”变成“大家想、一起办”。
每次规划车棚前,社区都会开“畅谈会”,居民、党员、楼门院长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我们楼里的上班族多,年轻人多,充电需求大”“那边有路灯,晚上取车安全”……意见五花八门,杨欣宇都认真记下来,逐条研究。有居民提出“充电接口不够分”,他们就增加充电桩数量;有人觉得“车棚要提高安全性”,就安装消防灭火设备……“群众的建议,往往是最接地气的解决方案。”杨欣宇说道。
治理过程中,社区党员先锋队冲在前面:傍晚在楼门口劝导居民不把车推进楼,周末带头清理楼道杂物,用“我是党员我先做”带动一片。楼门院长李阿姨说:“杨书记总跟我们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在楼里熟,劝大家注意安全,比传单管用多了。”志愿者们则分片巡查,发现“僵尸车”及时清理,宣传消防安全成了日常。
社区社会组织也没闲着:合唱队排练间隙聊安全,舞蹈队休息时议方案,就连孩子们都成了“小小宣传员”,回家提醒爸妈“电动车别进楼”。这些力量就像毛细血管,把治理的声音传到每个角落。
“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激活群众力量。”杨欣宇说,“我们不仅要解决具体问题,更要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如今,南华里社区的12345热线数量从每月五六百件降到20多件,其中关于电动自行车的案件几乎归零。更让杨欣宇欣慰的是,曾经“各扫门前雪”的居民们,现在会主动提醒邻居:“楼道不能停车啊”“充电棚有空位”。
从清理楼道到建停车棚、装充电桩,杨欣宇用务实的脚步,在南华里社区走出了一条“以民为本”的治理路。他说:“社区工作没有捷径,就是把居民放在心上,一步一个脚印干,干一件成一件。”
记者王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