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草原牧歌遇上普通话版歌词
当高原牦牛奶有了“青春代言人”
当“村超”的呐喊响彻榕江——
这个夏天
中央民族大学“语润边疆”
三支“推普”实践团
奔赴贵州、内蒙古、青海等地的
乡村振兴一线
让普通话成为跨越地域阻隔的“金桥梁”
在“推普”实践中书写当代青年
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青春故事
在青海,他们用手机镜头玩转“牦牛经济”
七月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
阳光铺满夏季牧场
牦牛群悠然吃草
远处雪山映衬着330千伏的输电工程
正将高原的生命律动送往远方……
“奶酪?奶渣子?还是叫奶疙瘩?”
在果洛海拔4000米的牧场
中央民族大学“心语高原”实践团
正为传统奶制品名称较真

队员了解合作社牦牛养殖和奶产品生产情况
这支“心语高原”实践团架起手机三脚架
以雪山为背景
把牦牛奶的“高海拔故事”讲给全国网友
有人撰写分镜脚本
有人担任双语主持
连牧民家的帐篷都成了天然直播间
当地牧民更桑昂毛说
“原来普通话能让我们的牦牛走向更远!”


实践团成员与更桑昂毛讨论交流
未来
这支队伍还将继续扎根高原
深入牧区开设“推普”流动站
为当地青少年儿童打造“推普”小课堂
调查研究果洛州推广普及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情况与地方经验
在内蒙,他们带着乐谱做“推普”
“卖牛羊不用比划了!”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的牧民金花奶奶
捧着奶茶
对音乐学院 “音润北疆・语传同心” 实践团
竖起大拇指
这支带着乐谱下乡的队伍
用“译、创、演、传”四步工作法
将悠扬的《察哈尔八旗》进行普通话改编
既保留了“清雾缭绕山山水水”的草原意境
又让“辽阔草原喷绿吐翠”的歌词更易传唱
当古老的民谣遇见新时代的韵律
普通话的节奏为传统曲调注入新的生命力

中国日报网报道中央民族大学
“音润北疆·语传同心”推普实践团


实践团成员入户调研
在牧区
他们发现传统夜校模式“水土不服”——
牧民居住分散
课本教学收效甚微
于是团队化身“草原乌兰牧骑”
把“推普”课堂化整为零、送教上门
结合“推普”需求
以音乐为纽带
把课堂搬进毡房:
唱一句民歌
学一句普通话
画一只牛羊
记一个词汇


教牧民们学唱传统民歌《察哈尔八旗》

团队成员们翻译的传统民歌《察哈尔八旗》普通话版歌词


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做游戏
实践团通过“声画结合”“歌舞互动”的沉浸式教学
让语言学习融入牧民的日常生活
临走时
孩子们用刚学会的普通话喊着:
“来年还要来!”
在贵州,他们“推普”间隙做“村超”群演
“救援队以为我们是诈骗团伙!”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榕江县月寨村
侗族嬢嬢们讲述送盒饭被拒的经历
这个因方言引发的误会
让“民大榕音,语你黔行”推普兴乡团
更坚定了“推普”决心

团队成员在古榕社区搬运抗灾物资

团队成员参与“村超”群演


团队成员参与央视频助力“村超”回归视频录制
“我爱您,中国!”
小朋友们稚嫩的声音响彻
榕江县古州镇车民小学五(七)班教室
“绕唇、颤唇……”
从口部操练习到气息训练
小朋友们认真地学习普通话语音和发音技巧
一同朗诵了现代诗《彩色的中国》


推普小课堂中同学们齐颂《彩色的中国》
在足球场上
他们化身群众演员
为“村超”喝彩!
《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响彻球场

出品丨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来源丨青年民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