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的持续推动下,新文艺群体以其多元化的创作形式和广泛的传播力,已成为当今青年文化消费的核心载体。网络文学、短视频、动漫、游戏等新媒体内容不仅重构了文化生产与传播的链条,更深度介入了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塑造过程。然而,伴随这一进程的加速,新文艺领域也暴露出思想导向模糊、价值边界失序等问题。
当前,新文艺群体如何在保持创作活力的同时,强化思想引领,防范不良文化的渗透,这成为新文艺群体工作亟待解决的矛盾。这一议题不仅关乎行业健康发展,更涉及国家文化安全与社会主流价值的稳固。
本文将从新文艺群体的生态现状、思想教育的紧迫性、标杆激励机制的建设等维度展开分析,探讨构建新时代文化生态的可行路径。
一、新文艺群体的生态现状:影响力与隐忧并存
1.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革命
显而易见,新浪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当前已形成覆盖数亿用户的“超级传播网络”。一篇爆款网文、一条热门短视频的传播量级可达亿级及以上,其影响力远超传统媒介,甚至广泛流传到国外网络媒体平台。例如,网络小说《诡秘之主》的全网点击量突破10亿,抖音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全网播放量超30亿次。
这种巨量传播力的核心在于算法推荐机制与用户参与的双重驱动:平台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推送内容,用户则通过二次创作(如剪辑、评论、同人创作等)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和传播深度。这种“裂变式传播”使得新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呈现指数级增长,短时间内就变得“人尽皆知”。
2.青年文化的话语权转移
新文艺群体与核心青年受众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以Z世代为主体的用户不仅仅是消费者,更是内容生产的参与者,甚至创造者。例如,“晋江文学城”的读者通过“打榜”“催更”等方式直接影响创作走向;B站UP主与粉丝共同构建的“弹幕文化”则重塑了内容解读的范式。这种互动性使得新文艺作品成为青年表达价值观、寻求身份认同、获得精神满足感的重要场域。
然而,青年群体的认知尚未真正成熟、更谈不上坚定,其极易受到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例如,部分网络小说宣扬“躺平哲学”,短视频中泛滥的“炫富风潮”,均可能误导青年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乃至影响其实际生活。
3.创作主体的分散性与思想风险
与传统文艺工作者不同,新文艺群体的构成高度分散,广泛而零散地分布在各行各业、各种年龄各种人群。同时,网络作家、短视频博主、独立游戏开发者等多为“个体创作者”,缺乏组织化的思想引导。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创作者“思想单纯,缺乏沟通”,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可能为博取流量而触碰价值观红线。
例如,某网络小说平台曾出现过美化犯罪行为的“黑道小说”,某漫画平台部分动漫作品隐晦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甚至隐晦美化日军侵略我国的历史,等等。这种“去中心化”的创作生态,使得监管难度大幅增加,思想风险不断累积。
二、思想教育的紧迫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
1.思想引领的顶层设计缺失
当前,新文艺领域的思想教育多停留在“事后纠偏”层面。例如,2021年某短视频平台因传播违规内容被约谈,但其整改措施仅限于下架作品,未能建立长效教育机制和相应的惩罚机制。思想教育需从顶层设计入手,将主流价值融入创作培训体系。
近年来,中国作家协会分批组织网络作家进行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学习培训;上海市网络作家协会定期举办“红色题材创作研修班”,邀请党史专家指导作家将革命精神融入网文创作等活动的举办,正是针对这一短板,此类实践值得推广。
2.行业自律与价值共识的构建
思想教育不能仅仅依赖行政手段,还需激发行业内生动力。网络文学平台可通过“创作公约”明确价值底线,如某头部网络文学平台曾发布过《网络文学行业社会责任宣言》,要求旗下网络作家作品要弘扬主流价值观。
当然,不能只有文件和口号,而没有落实措施,网络文学平台还需配套建立创作者伦理委员会,由委会员对涉及敏感议题的作品进行前置审核。例如,某女频类头部网络文学平台就设立了“内容风控小组”,对网站作品进行分级管理,既保障创作自由,又避免价值观偏差。
3.青年创作者的主体性激活
思想教育的核心在于唤醒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使其主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意识,正所谓影响力越大,责任就越大。新文艺群体的每一个个体,都拥有数量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万的粉丝群体,其有责任主动引领风尚,担当起时代文艺先锋的责任。
通过“沉浸式”教育模式,如组织青年作家参与乡村振兴调研、红色基地采风,可帮助其深入理解时代精神。比如,网络作家“烽火戏诸侯”在一次采访中曾表示,其在创作《剑来》时,通过实地探访道教文化遗址,将“修身齐家”的传统智慧融入仙侠叙事,目前该作品全网点击量超50亿次,证明主流价值观与市场接受度并非完全对立。
三、标杆激励机制的构建:奖项、表彰与职业认同
1.新文艺奖项的符号赋能
最近几年来,不断有行业专家呼吁单独设立“新文艺群体奖项”,这一提议切中了行业的痛点。比如,现有文学奖项如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等,其评选标准仍以传统文学为主,网络文学常被边缘化。如若设立“新文艺奖项”,可填补这一空白。
奖项设计需兼顾专业性与大众性:一方面,设立“最佳现实主义网文”“正能量短视频”等细分奖项;另一方面,引入读者投票机制,增强公众参与感。可参考“中国科幻银河奖”的成功经验,奖项的持续性和权威性能激励创作群体向精品化转型。
2.年度表彰的仪式感与归属感
年度表彰不仅是奖励先进,更是构建职业共同体的关键仪式。疫情后,原本就喜欢“闭门造车”的新文艺群体,现今的线下交流更是大大锐减。线上协作虽然便利,却严惩削弱了归属感和向心力。
通过举办“新文艺年度盛典”,可为创作者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有效场所。例如,中国作协的“网络文学影响力榜”发布仪式,已经成为作家、平台、读者三方对话的重要平台。表彰活动还可融入“大家讲”“创作论坛”等环节,将其升级为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的行业盛会。
3.职业化路径与人才梯队建设
标杆激励机制需与职业发展通道衔接。针对新文艺群体流动性大、保障不足的问题,可探索“创作人才积分制”,将作品、获奖、培训参与度等纳入积分体系,积分达标者享受创作补贴、作品优先出版等权益。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联合高校开设“新文艺创作硕士班”,构建“创作-教育-就业”一体化链条,为行业输送“优、重、新”三阶梯人才。同时,这也可以有效提升新文艺群体人群的创作底蕴和知识素养。
四、以新文艺群体为支点,铸就文化强国的时代丰碑
1.新文艺群体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鲜活载体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文化建设在民族复兴全局中的战略地位。
新文艺群体作为新时代文化生产的生力军,既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者,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者。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必须遵循文化强国的历史潮流,将新文艺群体的培育与引导工作深入开展,使其成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鲜活载体。
2. 新文艺群体要实现“青春化”的文化再生产
新文艺群体的创作活力与思想引领,正是文化强国“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的生动体现。守正,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创新,在于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表达,让千年文脉在“Z世代”的语境中焕发新生。
新文艺群体通过网文、短视频、国潮动漫等形式重构《山海经》神话、活化《千里江山图》美学,正是这一要求的鲜活注脚。这种“青春化”的文化再生产,让故宫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中国奇谭》动画播放量超5亿次,证明传统文化与时代语境的融合能释放出巨大的传播能量。
3. 新文艺工作者更需肩负特殊责任,成为意识形态安全的“守门人”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文化使命召唤下,新文艺工作者更需肩负特殊责任。要深刻领会落实“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的要求,将《觉醒年代》《流浪地球》等标杆作品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创作自觉——既要有《三体》般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叙事,也要有《人世间》式扎根现实的微观洞察;既要培育《斗罗大陆》这样的文化IP矩阵,也要打造《长安十二时辰》式的文旅融合范式。
面对全球文化博弈的复杂形势,新文艺群体更应成为意识形态安全的“守门人”,以“思想教育常态化、内容审核精细化、价值引导柔性化”构筑精神和文化防线。我们应该牢记“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这就需要我们将算法推荐与人工审核相结合,既包容多元表达,又坚守价值底线;既鼓励《魔道祖师》等作品探索艺术边界,又通过《功勋》等主旋律佳作强化精神引领,在“百花齐放”中确保“东风浩荡”。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当新文艺工作者自觉践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当算法流量与思想能量同频共振,当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交相辉映,我们必将绘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时代文化图景。这既是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以文艺之光铸就民族复兴精神丰碑的历史担当。
当前,新文艺创作和新文艺群体的发展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思想建设与价值引领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通过思想教育的体系化、标杆激励的符号化、争议议题的规范化,方能构建“既有创作自由,又有价值底线”的文化生态。新文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最终目标,是让新文艺群体既成为时代精神的记录者,又担当主流价值的传播者,在守正创新中书写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绚丽文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