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4条带儿化音的胡同,烟火气里藏古今 | 徒步看北京 NO. 18
2025-08-21 18:2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图片
图片

听北京城的心跳,

不妨舌尖轻卷钻“儿胡同。

东城的雨儿、帽儿……相比,

茶儿、炭儿、鹞儿、阡儿,

西城的这4条“儿”胡同,

又多了一层烟火气。

起 点 提 示

可乘坐地铁2号线内环

前门[地铁站](C西南口出)下车,

向西步行830米即可到达茶儿胡同。

第一站:茶儿胡同

明代称“柴胡同”,

为琉璃厂窑口屯柴之地。

民国谐音雅化,

“柴儿”变“茶儿”。

东西走向,

全长240米,宽4米。

图片

茶儿胡同入口处

茶儿胡同街景

打卡点-1:

茶儿胡同8号

重修灵鹫寺

茶儿胡同8号原为灵鹫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后在咸丰年间由住持宝珍主持修缮,现存门额石匾“重修灵鹫寺”,落款“住持宝珍叩募”清晰可辨,也是寺庙唯一身份标识,青石题刻历经风雨未损。

图片

重修灵鹫寺门前

图片

匾额上书“重修灵鹫寺”。

上款为“咸丰戊午年菊月”,下款为“住持僧宝珍叩募”。

图片

咸丰戊午年菊月(1858年)

2014年起,8号院与相邻的茶儿胡同13号、22号、27号院启动“微干预”改造,形成“共生院”,该项目建筑设计师还因此多次获奖。

8号院内不但保留了600余年历史的古槐,还融入了LOFT结构、独立卫生间、开放式厨房等现代居住功能,同时院内当时还设计了一个用胶合板建造的9平米儿童图书馆。此外,走上院内的台阶,还可在老槐树下俯瞰全院。

图片

如今院内保留的古槐树

打卡点-2:

茶儿胡同14号

鄱阳会馆旧址

茶儿胡同14号原为江西鄱阳会馆,始建于清代,属典型的“试馆”,专为江西鄱阳籍举子进京参加科举考试提供免费食宿。此类会馆在明清北京城多达数百处,集中于宣南地区(今西城区),形成独特的“会馆文化带”。

图片

江西鄱阳会馆旧址里面福字清晰可见

茶儿胡同14号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里曾是民国十三年六月创办的“北京经济新闻社”的办公地点,而这家通讯社的社长马芷痒,在1935年主编了《北平旅行指南》,此书由张恨水撰序,初版万余册,不久即告售罄,是国内最早、形态最为完整的旅行指南,可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城的百科全书。

图片

《北平旅行指南》封面赏析(此图源于网络)

图片

《北平旅行指南》目录赏析(此图源于网络)

此外,茶儿胡同历史上曾是京剧名家的聚居地,王九龄、刘砚芳、刘宗杨、张德华等都曾寓居于此。

第二站:炭儿胡同

始建于元代,

因邻近海王村琉璃窑厂(今琉璃厂),

成为窑厂烧制琉璃瓦的存炭基地,

明代官方称“炭胡同”。

清代地名演变中增加儿化音,

更名“炭儿胡同”,

沿用至今。

东北至西南走向,

全长260米,宽2.5到5.1米。

图片

炭儿胡同入口处

图片

炭儿胡同简介

打卡点-1:

炭儿胡同11号

炭儿胡同11号原为民国总统曹锟旧居,后其下人耿朝珍乘曹锟被软禁延庆楼之机,住进此宅。耿朝珍虽出身社会底层,但鉴定古玩眼力甚好,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做文物生意名气颇大。

图片

炭儿胡同小学教学楼

如今的炭儿胡同11号,已成炭儿胡同小学。中国最优秀的时尚摄影师陈曼就毕业于这个学校,其作品多次在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获奖,并受邀参加日本、法国等地的时尚摄影展。

打卡点-2:

炭儿胡同6号

济兴成玉器作坊

炭儿胡同6号,也是原来这条胡同的37号。1920年,中国一代相玉宗师高济川在这里创办了济兴成玉器作坊。1958年,济兴成与前门外和崇文门外的其他玉器字号,联合成立了北京玉器厂,济兴成创始人高济川就此被一致举荐出任北京玉器厂的技术顾问,其次子高忠也被推荐成为北京玉器厂第一任厂长。

图片

如今炭儿胡同6号

打卡点-3:

炭儿胡同西口路南

彬记古玩铺

炭儿胡同早前还是玉器古玩一条街,其中西口路南有一家北京最大的古玩铺——彬记,老板岳彬心计过人,竟将北魏佛手转卖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研究员普艾伦。1952年,调查人员在炭儿胡同的彬记古玩店里搜出一份文物贩卖合同,标的物——龙门石窟宾阳中洞浮雕《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彼时已被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入囊中,成为该馆亚洲艺术展厅中最引以为傲的藏品。

图片

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在龙门石窟时的原貌照片(此图源于网络)

图片

如今炭儿胡同西口路南街景

第三站:鹞儿胡同

明代称“要儿”,

属正南坊

清代改叫“鹞儿”,

一直沿用至今。

东西走向,

全长 400米,宽5米。

图片

鹞儿胡同街景

打卡点-1:

鹞儿胡同37号

童芷苓旧居

鹞儿胡同37号为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青砖灰瓦。1940年代1980年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童芷苓曾居住于此,现为民居。

图片

童芷苓旧居门牌号

童芷苓曾师承荀慧生、梅兰芳,兼学程砚秋,独创“荀戏梅唱”风格,代表剧目《尤三姐》还被拍成电影,成为其艺术巅峰之作。

图片

童芷苓旧居介绍

如今的鹞儿胡同37号门楼仍饰有传统砖雕,门联“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彰显童家质朴家风。

打卡点-2:

鹞儿胡同31号

李德伦出生地,平介会馆

鹞儿胡同31号是中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的出生地。同时,这里据说也是山西平介会馆的东院。1917年6月6日,李德伦出生的时候,他家住在平介会馆东院,伯父住在平介会馆西园,家境殷实。平介会馆为山西平遥、介休两县在京商人合建,占地颇广,建筑宏伟,曾有戏楼。

图片

李德伦出生地门前

图片

李德伦出生地门牌号

打卡点-3:

鹞儿胡同16号

浮山会馆

浮山会馆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由山西浮山县旅京商人集资兴建,为同乡举子、官员及商贾提供居所与联络场所。会所有大小三个院子,二十多间房,还有戏楼、武圣殿等。

图片

浮山会馆

打卡点-4:

鹞儿胡同5号

原民国警察局侦缉总队旧址

鹞儿胡同5号最初为清代都察院中城正指挥衙门,过去是2号,后来胡同扩建多出门牌,就变成了5号。

图片

清末建立警察制度后,改为外城巡警厅,负责京城治安与司法事务。义盗李景华(燕子李三)因劫富济贫闻名,1934年因同伙销赃暴露被捕,即关押于5号院平房。

第四站:阡儿胡同

明代称“千儿胡同”,

属正南坊。

因聚集制售蜡阡的手工业者,

清乾隆称“蜡阡胡同”。

此后又称“阡儿胡同”,

至民国初年改叫“阡儿路”,

1965年恢复“阡儿胡同”,

沿用至今。

南北走向,

全长338米,宽5.5米。

图片

阡儿胡同牌楼

图片

阡儿胡同简介

打卡点:

阡儿胡同41号

烤肉刘·清真老北京炙子烤肉(虎坊桥老店)

阡儿胡同18号

南城小刘涮肉(虎坊桥店)

阡儿胡同比较适合美食打卡,

一是41号的烤肉刘,

据说始创于清朝末年,

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

2003年从天津迁至北京,

迅速成为胡同里的“人气地标”。

二是18号的南城小刘涮肉,

堪称南城烟火气最旺的铜锅涮肉点,

炭火映照红墙灰瓦,

食客围炉挥筷如江湖论剑。

图片

烤肉刘

图片

南城小刘涮肉

图片

推 荐 行 程

起点:前门大街

行至附近的茶儿胡同炭儿胡同鹞儿胡同

至终点:阡儿胡同

逛全程总共3.6公里(时间约2小时)。

徒步北京/周末Citywalk的绝佳选择!

速去!🏃‍♀️💨

图片

▲西城逛“儿”胡同线路图(点击看大图)

作者:冯超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本号出于信息分享目的非商业性使用,若涉及侵权问题,请相关权利人通过公众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

图片

作者:

徒步北京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