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一周成“白肺”!孕妇感染鹦鹉热,竟是“手养鸟”惹的祸
2025-08-22 10:4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8月初的一天,凌晨3点,救护车载着37岁的孕妈小梅(化名)在夜色中向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疾奔而来。

作为一名刚怀孕7周的孕妇,此时小梅已经出现不明原因反复发烧4天了,最高烧到了40℃,还伴有寒战、咳嗽、白痰、眩晕等症状,拍片还发现她的肺部感染严重,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白肺”。

在最初就诊的医院,小梅已经把几乎所有相关的常规检查都做了一遍,并进行了抗菌、抗流感治疗,然而,收效甚微,病情仍然不断加重,全家人都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连夜转院到成妇儿,立即被送入ICU(重症监护室)治疗。

右肺出现大面积“白肺”

“抽丝剥茧”搜寻感染源

做了两次“病原体DNA”才抓住病因

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获悉,入院后,小梅已出现严重低氧血症,胸部CT显示双肺大面积“白肺”伴胸腔积液,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了!

一开始,ICU团队对小梅的治疗也是毫无头绪,因为她的新冠病毒、甲乙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血常规、痰培养也未发现典型细菌感染证据,真菌、结核、肺栓塞等可能性也逐一排除。小梅的主管医生、ICU胡正昌副主任医师还安排做了一次血液tNGS(病原体基因组测序),一次性排查了300多种病原体,仍然没有得到明确的结果。

眼见着小梅病情越来越严重,剧烈头痛、呕吐、“白肺”面积持续增大、胸腔积液增多,而且已经开始出现肝损伤,离威胁生命的重症只有一步之遥,ICU迅速为她召集了呼吸、药学、放射、重症产科等全院多学科专家会诊。

“她要么是其他全身因素引起的肺炎表现,要么就是感染了某种更为罕见的病原体,”前来会诊的呼吸科主任医师汪俊认为,“要排查特殊的呼吸道病原体,问病史就非常重要了。”在查看了所有病历资料后,汪俊专门来到病床边观察小梅的症状,并跟她事无巨细地聊了半个多小时:最近家里有人出现类似症状吗?家里人得过什么严重疾病吗?最近接触过什么动植物吗?……

汪俊进入ICU查看患者并问病史

小梅说,最近家里人一切都好,但回答中的一个细节引起了汪俊的注意:

近20天前,她在朋友圈中刷到有一家宠物店在出售一种可爱的“手养鹦鹉”,毛茸茸的颜色鲜艳,且只有手掌大小,可以抓在手中把玩、亲近。她十分动心就网购了一只回家,小鸟一开始看着很活泼健康,但没几天突然死了,小梅以为是自己喂养不当,也没有放在心上。

听到这里,一个关键词立即在汪俊脑中浮现:难道是“鹦鹉热”?这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为“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寄生在鸟类体内,像鹦鹉、金丝雀、鸽子、鸡、鸭等都可能携带。

人感染鹦鹉热十分少见,就连作为从医32年的呼吸科专家,汪俊也之前没有接触到过鹦鹉热患者,但从病史、症状再结合前期病原体排查结果来看,这一可能性确实很高。汪俊当机立断提出:应该做一个肺泡灌洗,取灌洗液再次针对鹦鹉热做tNGS进行专门排查,比血液tNGS更直接。

患者接受肺泡灌洗术

肺泡灌洗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将生理盐水送入肺泡灌洗并取出,属于侵入性检查。小梅呕吐症状严重,无法耐受全麻,麻醉医师为小梅做了呼吸道局麻,这就对操作医师的“手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汪俊率领的呼吸科团队仅花了5分钟就完成了左右两肺的下镜、探查、灌洗、抽吸等操作,肺泡灌洗术顺利完成。术后,灌洗液样本迅速被送到实验室,结果很快传来:果然检出鹦鹉热衣原体“信号强度高”——她患上的正是鹦鹉热。

治疗团队迅速根据结果调整了治疗方案,使用了对因抗生素,果然她病情有了明显起色,仅仅三天后肺部病灶就吸收超70%,氧合指数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也减轻了。

从ICU转出几天后,小梅顺利康复出院了。“太惊险了!幸好及时确诊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汪俊介绍,孕妇感染鹦鹉热后可能引发呼吸衰竭、肝功能不全等危险情况,还可能影响胎儿,导致宫内窘迫、胎儿发育迟缓甚至流产。根据国内外文献记载,由于病例少、诊断难,胎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可达到94%和6.3%。

虽然转危为安了,但由于前期在外院治疗期间迟迟没有明确病原体,高烧了多日,小梅和家人经过深思熟虑,还是放弃了早孕的胎儿。小梅在这一胎之前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如果将来和孩子还有缘分的话,我会调养好身体,再好好地迎接他(她)的到来。”小梅说。

专家提醒:

孕妇属于低免疫力人群,与动物接触应谨慎

“怀孕后的激素变化,会对孕妈妈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孕妇更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袭,所以孕妈妈要更注意生活环境的卫生。”汪俊提醒,家中的宠物、社区环境中的动物等有可能携带一些病原体、寄生虫,孕妈妈接触后,致病风险的确比一般人群会大一些。

他强调,这并不是说怀孕就一定要抛弃家里的宠物,但家有孕妇,除了宠物应该做好防疫接种和相关检疫之外,还建议孕妇应该避免直接与动物,特别是动物的体液直接接触,例如不要接触宠物的粪便、不要让宠物舔舐、不要被宠物抓伤等,日常对宠物的上述照顾可由家中其他人代劳。

“像手养鹦鹉这种饲养方式,就是孕妈妈应该避免的。”除了狂犬病、鹦鹉热这样的传染性疾病以外,动物本身还可能携带一些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链球菌、真菌、曲霉菌等,对母婴都有害。

汪俊还提醒,接触动物后出现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若宠物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差等异常,或自身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且近期接触过鸟类,务必告知医生流行病学史。

朋友圈里卖鹦鹉的商家信息

科普:

鹦鹉热其实不仅仅是鹦鹉才有

鹦鹉热,又称鸟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于人畜共患疾病。当人接触到被感染的鸟类,或者它们的分泌物、排泄物时,就有可能被感染。但鹦鹉热“人传人”极为罕见。

人感染鹦鹉热后,潜伏期通常为1-2周,最长可达45天。人感染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影响肺部,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与普通感冒或流感相似,容易被忽视。

常见症状包括:

发热、寒战:可能突然出现高烧,体温可达39℃甚至更高,伴有寒战。

肌肉酸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尤其是颈及背部肌肉疼痛显著,患者常感到极度乏力,精神萎靡。

干咳:初期多为干咳,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肺炎,出现咳嗽加重、咳痰等症状。

胃肠道反应: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严重时累及肺外器官:病情严重时,可累及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引发心肌炎、心内膜炎、肝炎、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失眠、嗜睡、谵妄等神经精神症状。

来源:红星新闻

编辑:楠楠


作者:

长城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