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单依纯在《歌手2025》中演唱由常石磊编曲的《君》广受关注,其致敬邓丽君的行为值得肯定。笔者无意对此行为本身进行评价,而是想通过近年来学界的“邓丽君热”进一步发问:流行音乐创作者在大众视野中的缺位,是否更值得重视?时代歌手值得致敬,他们背后的创作者,是否更应被致以敬意?
以往,音乐学界(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研究者和音乐评论者)往往专注于对专业音乐作曲家及其作品的历史梳理、理论分析和视听批评,却自觉地将流行音乐相关人与事物(尤其是演唱者之外的创作者)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
近年来,学界在流行音乐的史、论、评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其中对中国台湾女歌手邓丽君的研究与评论尤为突出。代表性的学术期刊文章有梁茂春《“甜蜜”春风掀起通俗音乐改革大潮》、陶东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流行歌曲的传播语境与接受效应——以邓丽君为个案的考察》、项筱刚《周璇、邓丽君能“划时代”吗?》《邓丽君的光芒——为邓丽君诞辰70周年而写》等。此外,相关学位论文目前可见的有9篇。综上,围绕邓丽君流行歌曲的演唱风格、流传路径、传播机制及定位评价,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当代流行歌手个案研究体系,堪称当代流行音乐演唱者研究与评论的范本。
可以说,学界(不仅限于音乐学界)已逐渐将目光从专业音乐转向流行音乐,从作曲家转向表演者,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
但在大众认知中,流行音乐演唱者的名字往往掩盖了作品创作者的存在——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往往只知“二度创作者”(即演唱者),而不识“一度创作者”(即词曲作者)。最明显的例证是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我最近在听某某的某首歌曲”,其中某某通常专指演唱者。
以单依纯演唱的《君》为例,其中“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引用自歌曲《何日君再来》。这首自20世纪30年代起唱遍全国的歌曲,是邓丽君艺术生涯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但其作曲者刘雪庵却因特定社会背景命运多舛,晚景凄凉。若问年轻一代流行音乐爱好者《何日君再来》的创作者是谁,大部分人能答出邓丽君,却几乎无人知晓刘雪庵。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许有三:其一,大众了解流行音乐多依赖视听媒介,而非通过乐谱深入理解作品本身;其二,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听众无暇探寻歌曲背后的故事,仅追求流行音乐带来的即时感官享受;其三,流行音乐自身的属性制约——其通俗性、大众性、商业性及快速更替性等特点,容易导致创作者被忽视。
如何改善这一现状?或许需要具备音乐学素养的乐评人介入大众音乐生活,助力提升国民音乐审美;或许需要听众树立更高的艺术追求,主动探寻音乐作品的深层内涵……但解决问题的关键,仍在于流行音乐的创作本身。
只有创作者产出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时代精品,才能吸引大众关注音乐本身,进而从作品延伸到对创作者等其他环节的关注,才可能形成“听、评、研”的良性循环。
当然,在鱼龙混杂的当今华语乐坛,并非所有作品和作者都值得学者与大众投入时间精力去感受、研究。只有那些历经历史筛选、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流行音乐作品及其创作者,才真正值得重视。
2025年正值刘雪庵诞辰120周年、逝世40周年,邓丽君逝世30周年,谨以此文向两位流行音乐领域的大家致敬。
陈友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