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姓厨房中,有一种男女老少都喜欢的食材——豆皮。豆皮是做豆腐时的一种副产品,它营养丰富,富含植物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吃法也多样,既可凉拌、炒菜、煲汤,还可做馅料或包馅料的外皮。
毋庸置疑,豆腐是中国深受欢迎的传统美食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老的石磨到现在的电磨,变的是豆腐制作工具,不变的是中国人对豆制品那份喜爱之情。无论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偏僻的乡村,水豆腐、干豆腐、豆皮等在街头巷尾、农贸市场随处可见。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孟营综合农贸大市场内,有一家开了10多年的、专门做卤水豆腐的夫妻店。店不大,也就十多平方米大小,前面售卖,后面制作,制作间里有磨豆浆的电磨、煮豆浆的气炉,还有盛放豆浆大桶和做豆腐的模具。
店主人刘海艳指着放在地上的大桶说:“豆皮就是从大桶上揭下来的,一次也就揭一两张,不能多揭,揭多了豆腐就不香了。”店内每天要做两三百斤水豆腐,刘海艳也就揭五六张豆皮。这种豆皮产量低,但口感好、有营养,售价也相对高一些。
说起做豆腐,刘海艳一边麻利地用水刷着地面,一边认真地说:“做豆腐很辛苦的,懒人干不了这活儿。一步接着一步,一天到晚闲不下。”每天夜里两三点钟,当很多人还在酣睡的时候,刘海艳就得来到店里,启动设备,把提前泡好的豆子磨成豆浆。之后,还要把豆浆煮沸、滤掉豆渣,再将细腻豆浆倒入大桶内静置。
“豆浆在桶内静置十几分钟后,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薄的凝结物,这就是豆皮。揭豆皮也很简单,不熟练或者豆皮面积大的时候,拿根细棍子伸到豆皮下面,轻轻往上一挑,一张豆皮就揭下来了。”刘海艳用手比画了一下:“豆皮揭下来后,短时间晾晒一下就行了。”半干的豆皮折叠后不破不碎,表面一层油光,闻起来豆香四溢,但这种豆皮因不易存储,须尽快食用。
拿根细棍子伸到豆皮下面,轻轻往上一挑,一张豆皮就揭下来了。记者 李金钟 摄
从制作过程来看,豆皮算得上一种比较“金贵”的食材,同时也是一种富有营养的健康食品。百姓对豆皮的喜爱,除了因为食材特性之外,还因为它承载着老一辈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是他们对美食的最初定义。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各类物资匮乏,百姓的饭桌上没啥像样的饭菜,多是粗粮淡饭。“那时候,大豆产量低,农民种得也少,再加上做豆腐工序多、耗时长,没点儿手艺还真做不好。一般情况下,农民很少有自己在家做豆腐揭豆皮的。”今年76岁的张国强一边回忆一边说:“我年轻的时候,豆皮算得上一好菜,不是随便就能吃到的,要么逢年过节,要么家里来客人了。”张国强边回忆边感慨,“那时候,豆皮是可以拿来送礼的。邻里间有个大事小情,送几张新鲜的豆皮过去,既体面又实在。有时候去城里走亲戚,也要带上几张油光发亮的好豆皮,但事先要跟卖豆腐的预订,现买还不见得有。”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豆皮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金贵”了,但张国强老人对豆制品情有独钟,尤其是豆皮,他说:“豆皮怎么做都可口。豆皮用水泡柔软后,切成细丝,用黄瓜丝一拌,再加点儿盐、淋上少许香油,就是一道可口的家常凉菜。豆皮入汤也是常见吃法,无论做西红柿牛肉汤,还是涮火锅,吃起来都滑嫩醇香。豆皮和青菜一起炒三五分钟,便是一道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家常小菜。”
相对于张国强老人的家常吃法,豆皮在饭店大厨手里更是花样翻新,有的拿豆皮包上馅料,做成炸豆皮卷,或卷上蔬菜,做成豆皮蔬菜卷等等,但不管怎样创新,中国人对豆制品的喜爱似乎已刻在基因里,诱人的豆香里,藏着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在物资匮乏的岁月,豆皮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豆皮是我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
来源:秦皇岛plus(记者:李金钟)
编辑:崔婷婷 编审: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