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将军之名建自忠小学
2025-08-22 17:2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京市自忠小学(姜灏摄)

清明时节,自忠小学学生缅怀英雄

张自忠

正在检阅部队的张自忠

战士背上的大刀是二十九军最显著的标志

正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的张自忠初葬处石碑

守卫卢沟桥的二十九军士兵

壮烈铁血
  张自忠的报国人生

走进自忠小学的张自忠将军生平展室,一段段激荡人心的历史扑面而来。1891年,张自忠生于山东临清县,字荩忱,“荩”为忠诚,“忱”为热忱,这两个字恰似他一生的注脚。1917年,他加入冯玉祥部队,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1931年后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陷入危局,他临危受命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平市市长,另还兼北平绥靖主任、第二十九军军长,在敌强我弱的绝境中与日军周旋,以隐忍与智慧维系着最后的抗争火种。有人误解他“妥协”,他却在日记中写道:“忍辱负重,只为来日再战。”1937年底,他毅然重返战场,此后数年,一战淝水、二战临沂、三战徐州,从淮河两岸到江汉平原,都留下他策马冲锋的身影。

1940年5月,枣宜会战爆发。激战中,张自忠身中七弹,弥留之际仍喃喃道:“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很平安。”49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片他誓死守护的土地上。他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毛泽东为他题写“尽忠报国”的挽词,周恩来称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将军的铁血柔情,藏在与家人的最后相处中。1937年北平沦陷前夕,张自忠奉命留守与日军周旋,家人被迫避居天津。9月初的一天,他在友人的帮助下秘密返家,却仅停留片刻便匆匆离去。“他穿着便装,整个人消瘦得厉害。”女儿张廉云回忆道。17岁的张廉云站在窗边,看着父亲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1940年初,她和堂姐张廉瑜收到父亲的信,末尾写道:“大时代的孩子,以求知识,求经济独立……”姐妹俩萌生去前线探望的念头。谁料到5月,上海《申报》刊登张自忠阵亡简讯,重病的母亲李敏慧得知后悲痛离世,20岁的张廉云背负国仇家恨踏上求学之路。她在重庆复旦大学读书时,每年5月16日都会到父亲墓前祭奠,1946年夏,她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段经历,为她日后创办自忠小学埋下了伏笔。

故居办校
  传承将军爱国遗志

这座承载着特殊意义的校园,其前身是张自忠将军的故居。“1934年,我姥爷买了这个院子,这个院子将近100间房,接近20亩地,院子保存非常好的,我们也非常欣慰。按照我母亲的回忆,我姥姥、姥爷就住在东耳房,我母亲住在西耳房。”张自忠外孙车晴的介绍,勾勒出这座宅院最初的模样——它曾是将军与家人生活的居所,也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家国情怀。

张自忠殉国后,国民政府给家属发放了抚恤金。张廉云按照父亲生前的意愿“我的遗产不给子孙,捐出去办点社会事业”,想用纪念基金办点实事。她同张廉瑜商量,想用父亲的名字办个托儿所,后在刘清扬的建议下,她们决定办一所小学,并很快与共产党员齐淑容开始筹备。她们在北平东四五条34号租下了一所旧四合院,后经多方准备工作,小学于1948年2月开学。由于收费低廉、教师水平高,学校开办不久便声名鹊起。

同年夏,张廉云从复旦大学毕业,到北平任教。当时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自忠小学迁到张自忠的故居——椅子胡同4号。因为这所大宅院自北平沦陷后已成为日军家属住所,屋内被改成了日式榻榻米,家具也所剩无几,一片衰败景象。张廉云认为,如果把它变成教育孩子的学校,将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也是这所宅院的最好归宿。随后,学校迁至椅子胡同4号。之后,学校增开了初中班,校名也由“北平市私立自忠小学”改为“北平市私立自忠小学校”。1948年秋季开学时,学校由5个班增至8个班,有学生250人、教职员工22人。当时,学校的教师大多为大学毕业的进步青年,他们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

新中国成立后,张廉云主动提出将学校交给组织。1950年,自忠小学并入北京小学(校址在西四兵马司),后几经调整,曾更名为椅子胡同小学、丰盛学校第三部(小学部)、光明小学。1988年,为弘扬张自忠将军的爱国精神,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校名“自忠小学”。

2008年,张自忠将军铜像落户校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象征。如今,自忠小学内的张自忠旧居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校内的四合院、将军雕像和展室,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隐蔽战线
  自忠小学里的红色力量

自忠小学的诞生,不仅是教育事业的开拓,更在特殊年代成为革命斗争的秘密据点。1948年学校创办时,22名教职员工中有8名共产党员,他们互不知身份,却在默契中以校园为掩护,为迎接解放默默奉献。

北平解放前夕,这里在掩护地下党、迎接北平解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学校很少露面的生物教师薛成业,实际上是北平地下党中小学教员工作委员会书记,许多事情校长齐淑容都是暗中向他汇报。北平地下党中学工作委员会委员黎光也曾在这里代课,以掩护地下工作。还有中国妇女联谊会北平分会副会长张晓梅和刘清扬、浦洁修等人,也常来这里开会。

1948年12月,平郊的炮声响了,胜利的曙光终于来临。1949年1月中旬,北平党组织在自忠学校设立迎接北平解放委员会。不久,华北局城工部部长刘仁进城,到自忠学校听取汇报、布置工作。薛成业更是以自忠学校为据点,召开会议,广泛联络,为迎接北平和平解放和接管中小学校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这里还接转、散发了许多中共党组织印制的入城及接管的布告文件等,成为北平党组织一个重要而安全的联络点和周转站。

1948年秋冬,上海地下党曾希望张廉云赴香港开展统战工作,但她选择留在北平,迎接解放。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她加入民革(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为中共与民革的“交叉党员”。

北平和平解放后,各方面民主人士都来到北平,准备参加新政协会议。当时民革正在筹备北京市分部,暂时没找到办公地点。经张廉云邀请,民革到自忠学校筹备北京市分部筹建事宜,民革中央的很多同志也来这里开会。

新中国成立前后,自忠小学的党员们纷纷调出,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1949年后,张廉云先后担任自忠小学校长、北京市委统战部干事、海淀九十九中学副校长、北京市教育局干事等职务。之后又在积水潭医院和第一传染病医院工作。自1979年起,她先后担任民革北京市委会秘书长、副主委、名誉主委等职务,从事专职民革党务工作三十余载。

校训传承
  让爱国精神代代相传

今天的自忠小学,以“立志有为,自忠报国”为校训,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校园内的张自忠将军雕像、纪念小院和生平展室,成为学生们的精神坐标,学校以“爱国铸魂、坚韧塑品”为办学目标,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每年清明,师生们都会举行纪念活动,向将军献花、诵读诗歌、讲述英雄故事。今年4月的“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教育中,全体师生齐聚操场,国歌声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少先队员们佩戴红领巾,昂首挺胸,目光坚定。升旗仪式后,四名少先队员代表深情朗诵诗歌《英雄》,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回荡在校园,传递着对英雄的无限追思;校园“红色宣讲员”讲述张自忠将军“为国家死之决心,绝不改变”的誓言时,台下师生无不动容。

党员教师代表向张自忠纪念碑献花篮,整理缎带的手轻轻抚过“尽忠报国”的题字;党团员与少先队员依次献上小白花,朵朵白花如雪,落在纪念碑基座旁。随后,各班前往纪念小院,孩子们轻轻擦拭将军铜像,在班主任带领下读史料、看照片,让英雄故事走进心里。

自忠小学学生卢笑说:“我们学校的校训是‘立志有为、自忠报国’,我未来想成为代表中国的外交官,为中国发声,我希望像张自忠将军一样,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报效祖国。”学生张宥熙说:“我作为一名小讲解员,经常会迎接外国来宾朋友们,我会通过我自己的声音,向更多的外国朋友传递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从1948年的秘密据点到今日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忠小学走过的70余载,是一部用教育延续忠魂的历史。张自忠将军的“忠义之志”,张廉云等开创者的“教育报国”,如今在孩子们“自忠报国”的誓言中,完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这座校园里,红墙依旧,书声不息,英雄的故事,正被一代又一代人,讲给未来听。

红色传承

小讲解员的心愿

自忠小学五(10)班 陈康平

作为一名自忠小学的学生,从进入小学的第一天,我便在老师和学校小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校史展览和张自忠将军生平展室。在教学楼入口,校训“立志有为,自忠报国”八个大字格外醒目;教学楼内,张自忠将军奋勇抗战、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布满长廊。

校园北侧的四合院里竖着将军的半身雕像,每年清明,老师都会带着我们向雕像献花,寄托我们的思念。虽然我与张自忠将军从未见面,但是我感觉他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

在张自忠将军爱国精神的激励下,我通过不懈努力,光荣地成为了一名红色故事讲解员。最初背讲解词时,我常常背了后面忘前面,反复诵读却总是记不牢,非常沮丧。这时,张将军坚韧顽强的精神激励了我,照片中的他仿佛在鼓励我说:“再努力一次,你一定能行!”后来,许多前来我们学校参观的人,被我铿锵有力的讲解打动,我非常开心。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要把张自忠将军的故事讲得更清楚、更生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英雄事迹,感受抗战精神。

记者王双整理 图片来源相关单位

京报移动传媒数字资料库

参考来源

北京日报:《张自忠:将军不自辩,以血洗污名!》《校园烽火印记》

北京新闻:《北京有所小学,用抗日名将的名字命名!》

“北京市西城区自忠小学”微信公众号:《学校沿革》

“西城史志”微信公众号:《老照片|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下)》

“纵横杂志”微信公众号:《张廉云:得其所哉的一生》作者:苏峰


作者:

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