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同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书法创作
2025-08-24 17:2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的大书法家,同时也是一名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军人。在漫长的戎马生涯中,他全神贯注,终生追求的,除了紧张艰苦的革命活动、军事战争之外,就是书法创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舒同先是担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后与聂荣臻等人一起开辟晋察冀根据地,任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抗敌报》社社长。1940年,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到达延安,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1944年7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兼秘书长,9月到达山东,一直工作到抗战胜利。不论是在革命圣地延安,还是战火纷飞的晋察冀根据地、华东大地,他都曾无数次挥动手中如椽巨笔,利用自己的书艺来宣传党的思想,号召和发动群众,鼓舞战士斗志,歌颂革命业绩,为革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1937年12月11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在河北阜平城南关的文娴街赵家大院创办《抗敌报》,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任报社社长,并题写了报名。根据相关史料,舒同至少题写过两次“抗敌报”。

创刊时舒同题写的“抗敌报”

1938年3月25日复刊时舒同题写的“抗敌报”

《抗敌报》创刊时为三日刊,每期发行约1500份,依靠军邮和地方抗日动员委员会沿村转送。出到第二十三期时,遇到了1938年3月7日敌寇对阜平的进攻。第二十四期报纸和印刷机等都毁于敌机轰炸。自第二十五期以后,随着军区的扩展,报纸发行更加广泛,不仅畅行于四大铁路干线之间的军区中心地带,而且深入到平汉路东的游击区,冀中平原也有广大的读者。纪念《抗敌报》创刊第五十期时,舒同挥笔题词:“凿山开道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边区抗敌的文化武器,中华民族解放的象征。”

纪念《抗敌报》创刊第五十期舒同题词

舒同在纪念晋察冀军区成立一周年时的题词:“以战斗的胜利来纪念军区成立一周年”。

舒同为纪念晋察冀军区成立一周年题词

1938年1月24日,在舒同的主导下,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创刊《抗敌副刊》,6月,改名为《抗敌三日刊》为石印小报,舒同题写了报名。

舒同题写“抗敌副刊”

舒同题写“抗敌三日刊”

1939年11月12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抢救伤员时因感染在唐县病逝。第二年1月4日,《抗敌三日刊》出版纪念国际友人白求恩大夫专刊,刊登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的纪念文章《永远不灭的光辉》。5日,晋察冀军区悼念白求恩的万人大会在唐县南关的古阅兵场上举行,舒同书写了“白求恩大夫追悼大会”会标以及“礼堂”二字。

舒同题写“白求恩大夫追悼大会”和“礼堂”

一个月后,军区决定为白求恩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以永久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友人。6月,白求恩墓竣工。经军区党委研究决定,由舒同题写墓名。舒同书写了“白求恩之墓”五个大字(自左至右),被安放在陵园大门的弧形门楣上。陵园大门两旁镌刻挽联是舒同所书:“精神长留国际,功德永垂中华”,并在墓碑西面书写题词:“永远不灭的光辉”。

舒同题写“白求恩之墓”及挽联

白求恩墓舒同题词“永远不灭的光辉”

1938年夏,舒同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题写了楷书校名和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舒同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题写校名

舒同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题写校训

抗大先后培近20万军政干部,既有身经百战、统率千军万马的八路军、新四军将领和各级指战员,也有深入敌后带领群众开展斗争的各级干部。这一批批抗大的学员带着显著的抗大学员身份和抗战、团结、进步的校风奔赴各条战线,这对于中国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对于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延安时期,毛泽东主席和舒同还有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书法合作。1938年11月至1941年10月,因日军多次轰炸延安,延安农贸市场被夷为平地。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党中央决定在农贸市场旧址重建一个新市场。毛泽东推荐舒同为新市场题写牌匾。舒同挥毫题字“延安新市场”五个斗大榜书,毛泽东称赞“大气”,很有“风骨”。并提出这么好的榜书牌子,应配一副好对联,就亲自草拟书写了一副长联:“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舒同题写“延安新市场”

舒体含蓄劲健,肥不掩骨,毛体笔走龙蛇,磅礴恣肆,两位书法家的作品风格迥异,面目不同,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有书法评论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评论:“舒同题写的牌匾,雄浑遒劲,藏锋不露,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博、包容、坚毅的传统美德;而毛泽东撰写的长联,则气势如虹,恣肆磅礴,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决心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坚强信念。”

此外,舒同至少还有多幅题词:“发扬游击战运动战特长”、“文艺服务团在生产第一线”,以及“欢迎野战军大会”的会标等。有的是用汉隶来写,有的是用最常使用的行楷书写,都是切合当时的背景和需要的。

舒同题词“发扬游击战运动战特长”

抗日战争时期正是舒同书法风格初步形成时期,还没有完全呈现出1960年代至80年代的舒体风格,但是其基本面貌已完成,也就是一看就能辨认出是舒同的字。主要表现是结构上划方为圆,竖画避直尚曲,外扩张扬,结体严谨,用笔上基本是笔笔中锋,笔画老道遒劲,正如舒同自己所总结的:“我的字是全部藏锋的”。

编辑:谭 浩

初审:钱 敏

核审:陈 明


作者:

北京市方志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