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楼里的“新时代好少年”:
王雨晨的志愿讲解之路
北大红楼古朴的展厅内,13岁的王雨晨正专注地为观众讲解《新青年》杂志的历史意义,清亮的声音穿透时光,将百年前的思想浪潮生动再现。这位来自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的少年讲解员,以其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独特的讲解魅力,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目前唯一一位能够同时胜任北大红楼主题展、蒙藏学校旧址主题展和临展“信仰之光”的“新青年志愿者”。截至目前,这位少年已在北大红楼累计志愿服务超过1400小时,用青春的热情架起了当代少年与红色历史对话的桥梁。北大红楼见证着一位少年与红色历史的深度对话。近日,王雨晨荣获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担当与文化传承。
缘起《觉醒年代》
赴约北大红楼
“第一次走进北大红楼,是在看完《觉醒年代》后,拉着爸爸来的。”回忆起几年前的那个春天,王雨晨仍记忆犹新。展墙上“五四运动”的老照片深深吸引了她,那些年轻的面孔仿佛穿越时空,与她隔空对望。五一劳动节时,身为班长的雨晨组织班干部重访北大红楼,当听到讲解员娓娓道来李大钊、陈独秀等先驱的革命故事时,一颗种子在她心中悄然萌芽:“这些故事必须有人讲下去。”
那时年仅10岁的王雨晨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志愿者。起初,她只是机械地背诵讲解词,声音里还带着些许稚嫩的紧张。但随着对历史的深入探索,她发现课本上的寥寥数语,远不及文物背后的故事鲜活动人——《新青年》编辑部里的激烈争鸣、缪伯英与何孟雄这对“英雄夫妻”的生死誓言,都让她如痴如醉。“历史从来不只是大人物的传奇,每一个为信仰奋斗的普通人,都值得被铭记。”如今,提起那些曾经彻夜查阅资料的历史细节,雨晨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
1400个小时:
一场与历史的深情对话
1400多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意味着无数个周末与假期,王雨晨都与这座百年红楼相伴。即便课业压力不小,她仍主动申请背诵额外的讲解词,将这份“课外功课”视作填补历史拼图的过程——把教科书上简略的“片段”,还原成有血有肉的完整叙事。她渐渐懂得,课本里“《新青年》影响了一代人”的寥寥数语背后,是编辑们挑灯夜战的执着,是先驱者们为播撒思想火种而甘冒的风险。在雨晨眼中,每一件文物都是“会说话的朋友”,唯有用心倾听,才能让尘封的历史重新焕发生机。
为了让红色故事真正走进观众心里,雨晨琢磨出一套“分层讲解法”:面对同龄人,她会抛出“如果你是百年前的学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的互动问题,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往事;接待老年人时,她注重历史与当下的连接;在讲述蒙藏学校旧址主题展,会自然过渡到“如今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当代图景;她通过李大钊就义前的从容淡定的照片、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上留下的1.2万字批注等事例,让先辈们的“信仰”变得可触可感。
从最初照本宣科的青涩,到如今能设身处地地想象“如果我是当年的工人,第一次看懂报纸会多激动”,王雨晨的讲解在1400小时的沉淀中完成蜕变。她不再局限于固定文本,而是将革命人物置于时代洪流中,还原他们的成长轨迹。当讲到毛泽东的读书笔记时,她会轻声补充:“这些密密麻麻的批注,仿佛能让我们看见青年毛泽东在油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这样充满共情的讲述,常常让观众驻足良久,不忍离去。
最让王雨晨动容的,是一位系着红领巾的小女孩怯生生地提问:“姐姐,我以后能和你一样当志愿者吗?”那一刻,她忽然明白,红色传承从来不只是单向输出,就像北大红楼里静默的文物,见证过百年前的青春热血,也在期待今天的我们接棒。这份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红色基因永续传承的最好注解。
从北大红楼启程:
让红色故事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走出北大红楼,王雨晨的红色宣讲之路越走越宽。除了每周坚持在北大红楼进行志愿讲解外,她积极参与拍摄北大红楼《革命文物忆初心》短视频,用年轻化的语言和镜头,让网友在方寸屏幕前“触摸”历史的温度;积极报名宣讲比赛,深情讲述李大钊艰苦朴素的家风故事,生动的演绎和真挚的情感让这段讲述被选入妇联宣传视频;为了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王雨晨利用假期自费前往上海、南京等地研学。在中共一大会址感悟初心、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铭记历史。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知识储备,更让她对红色宣讲的意义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回到北京后,她立即将研学所得融入讲解实践,创新设计了“时空对话”“情景再现”等互动环节,让红色历史更加可感可知。
新时代好少年的“红色答卷”:
传承红色基因的少年践行者
“新时代好少年”这个称号对王雨晨而言,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需要用行动书写的答卷。在她看来,红色精神不该是教科书上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鲜活存在。作为班级的历史课代表,她总能在课间十分钟里分享有关北大红楼的故事;当同学们讨论何为“坚持”时,她会自然地想起那些在至暗时刻仍坚守信仰的革命者;面对同学抱怨学习繁重时,雨晨她总是温和地说:“想想当年那些在煤油灯下偷偷读书,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办夜校的先辈们……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这些话语没有说教的意味,却让同学们对当下的学习环境多了一份珍惜。
未来,雨晨有着清晰的规划:她不仅要继续深耕北大红楼的学术讲坛,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同龄人加入志愿讲解的队伍。在王雨晨眼中,北大红楼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跨越时空的见证者——它们曾目睹百年前的热血青春,如今也在静静等待着新一代青年的驻足与对话。这份对红色传承的热忱与期许,正化作她前行的不竭动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身边的同龄人。
午后的阳光透过北大红楼的窗棂,温柔地洒在少年专注的侧脸上。这一刻,她的身影与百年前那些年轻的身影在时空中重叠,共同诉说着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红色基因的延续,从来都镌刻在少年的声音里,寄托在一代代人的行动中。当王雨晨清亮的讲解声再次在展厅响起,我们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也看见了未来的希望。在这座见证过觉醒年代的建筑里,一个新的觉醒正在发生——那是属于新时代少年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