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料、有感、有收获‼️你的辅导员,“职”为你!
2025-08-26 09:4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今年暑期

江南大学2025年辅导员

暑期赴重点单位实践锻炼活动

圆满结束

22名辅导员分赴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华润微电子、华顺民生食品等

17家重点单位

开展为期2-3周的沉浸式实践

把脉社会人才需求

学习行业发展前沿

链通校企合作渠道

为提升就业指导能力

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注入创新动能

辅导员们以“准员工”身份深入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学习物联网、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的产业现状与人才政策,走进生产车间、研发中心和人力资源部门,感受产业转型升级脉搏,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变化

他们通过实地观摩、走访调研、校企面对面等,组织座谈会30余场、覆盖工作人员200余人、带领160余名毕业生“沉浸式”深入企业,全方位捕捉行业前景、单位情况与用人需求。雅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蔡女士说“通过和辅导员们的合作交流,我们深入了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帮助企业精准对接人才需求,同时在校园招聘、人才培训、就业指导等方面达成共识,进一步促进了校企相互支持、双向赋能”。下一步,辅导员们将推动“企业导师进校园”“校企实习训练营”“访企拓岗”促就业等专题活动,以实际行动赋能校企协同育人

在实践锻炼期间,辅导员们主动融入人力资源、项目管理、招聘选聘等实务工作。他们走进各市(县)区人社局,系统学习地方人才引进、安居保障、创业扶持、就业补贴等惠才政策,指导学生正确择业就业、用好政策红利。他们走进生产研发一线,将专业特色与岗位需求融合,推动产学研协同基地建设。他们走进人才招聘市场,积极拓宽就业资源渠道与求职岗位,协助开展人才招聘会与培训会,为求职学生提供针对性岗位推荐与就业辅导。

滨湖区人社局人才开发科负责人周女士表示“辅导员们既是学习者与教育者,也是助推者与建设者。他们将学校科研与人才建设成果推介到企业,同时也为优化与推进地方人才政策落地实施提供了宝贵建议”。通过一线锻炼,辅导员们学习经验知识,提升职业能力,为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保驾护航

结合用人单位工作实际,辅导员们总结近年来企业人才需求与招聘变化趋势,掌握我校毕业生输送及发展情况,形成校友名册。面向在职校友群体开展多形式座谈交流,了解校友工作情况、采编优秀事迹,共同探讨毕业生就业指导优化举措,凝聚校友力量,共筑沟通桥梁。

“本次交流让我感受到学校与学院近年来发展迅猛,希望尽绵薄之力助力母校学弟学妹成长成才与就业择业”,无锡华顺民生食品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2届校友张印如是说。辅导员们将依托校企平台,挖掘协同育人资源,构建良好长效的互动机制,提升校企合作质效

此次实践锻炼是我校深化校地企合作、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辅导员们既将产业前沿需求与政策资源引入校园,赋能人才培养;又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优秀人才输向社会,服务区域发展

这种持续的双向奔赴与深度协同,将为我校毕业生开拓更广阔的就业天地,助力更多学子扎根热土、筑梦产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出江南声音、贡献江南力量、绘就江南图景

实践感悟

今年暑期,我实践于无锡市梁溪区人社局劳动保障管理中心,深度了解梁溪区产业布局与人才需求。当前高端化、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企业期待校企协同培养以及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毕业生。

高校辅导员需成为校地协同的 “架桥人”,将人才培养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才能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与区域发展的双赢。后续我将把无锡产业优势和政策资源融入育人工作,推动学院与当地企业合作搭建实践与就业平台,让更多 “江南智造” 人才服务地方发展,为学校立德树人及学生就业工作贡献力量。

——智能制造学院 高鑫

我前往无锡华顺民生食品有限公司(无锡安井)管理部实践锻炼,系统了解企业在研发、生产、品控和管理方面对食品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与岗位匹配标准,我体会到食品产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企业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较强的高素质复合型食品人才需求迫切。

作为食品学院辅导员,我将深化校企联动,与企业建立常态化联系,推动搭建“面对面”实践育人平台;优化培养路径,联合企业开发“岗位能力图谱”,将优秀的企业发展案例和校友成长路径融入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强化就业前置,将“食品产业认知课”纳入转型教育菜单。我将以更务实创新的举措,推动人才培养与食品产业发展双向赋能!

——食品学院 张任

在宜兴市人社局实践锻炼期间,我通过政策研读、企业调研和产业分析,逐步建立起“以产业需求反哺人才培养”的思维框架特别是在参与策划与组织的“宜路同行 悦享陶都”高校学子宜兴行活动中,我深切认识到新时代就业指导应构建“双向赋能”体系:既需要引导学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也要助力地方精准获取适配人才。

下一步,我将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嵌入化工、材料新能源产业图谱、属地人才政策及就业案例模块,强化专业认知与属地认同。搭建“政-校-企”人才数据共享平台,对留宜毕业研究生实施“一对一”政策对接服务,精准解读宜兴市人才补贴政策等。未来我将持续深化实践成果,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的精准对接中贡献更多力量。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李晓洁

2025年暑期,我赴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实习锻炼,围绕学生实习管理、校友发展追踪、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及校企合作探索等工作展开。

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调研与思想淬炼之旅,我思考良多。第一是聚焦人才需求、精进就业指导,亲身体验企业环境和岗位真实状态,整体把握行业人才画像,极大提升我面向毕业年级开展就业指导、企业宣讲时的精准度和说服力;第二是深挖校友资源、赋能人才培养,未来可建立更规范的校友追踪机制,将优秀校友发展案例纳入在校生职业启蒙教育;第三是立足区域发展、强化服务担当,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区域重点产业需求相结合,努力在毕业生与企业之间、高校育人与产业需求之间,架设起更为坚实通畅的“缘”分之桥。

——生物工程学院 刘洛君

在无锡市滨湖区人社局的实践经历,让我对辅导员“就业育人”职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辅导员需从“政策宣讲员”转变为“资源整合者”,不断提高政策理解力、资源整合力、职业洞察力。

实践期间,我深入熟悉人社业务,夯实服务基础。学习地方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解读留锡就业创业服务举措,帮助我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指导就业的“活教材”。深入走访重点企业,拓展就业资源。通过走访宏盛股份等企业,摸清“543+X”产业布局下的人才需求,积极拓展就业机会,推动就业提质扩容。深入宣讲学校特色,促进双向互动。既推介学校食品、医学等学科优势,促进校企合作;也联动校友资源,搭建产教融合成长链,真正实现“服务学生成才、助力区域发展”的双重价值。

——无锡医学院 杨宇

在雅迪科技集团招聘调配部实践期间,我系统了解出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企业核心人才标准,也认识到辅导员既要当好助力学生就业的“引路人”,更要成为贯通“国家战略-地方产业-高校育人”的枢纽,推动人才培养升级为“专业力×产业力×协同力”三维模式。

未来,我将依托设计学科的深厚积淀,打通校地企协同育人通道:一是搭平台强链接,推动学院与企业建立“设计与智造”双向互动机制,常态化交流扩充实习资源、搭建精准匹配库;二是创模式育人才,推行“企业出题、学生答题”项目制,以智能交互设计等课题为载体,联合多院系打造“跨学科工作坊”,锤炼协作能力、拓宽就业适配面;三是建阶梯促跃升,结合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分层培育,持续帮助学生构建适配产业需求的核心竞争力。我将以本次实践为火种,持续点燃“设计赋能智造”的引擎,引领设计学子在时代浪潮中绘就属于江南的精彩画卷。

——设计学院 滕影

我赴江阴市人社局人管中心开展实践锻炼,系统学习人才补贴政策,参与校地合作研讨,实地走访企业与人力资源市场等,对江阴人才工作布局、企业用工需求及就业服务生态有了更深的认识。

高校人才培养要积极立足政府政策导向、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成长诉求一是强化校企对接。我将积极推动学院与江苏海特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江阴融媒体中心等单位建立沟通,为学生搭建实习就业通道。二是做好政策衔接。通过班会宣讲、线上推送等方式传递政策红利,增强在澄发展信心。三是优化指导服务。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地方产业认知内容,邀请企业HR、创业成功人士进校园开展讲座,助力毕业生们实现职业理想,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 魏潘晨

我于无锡高新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实践锻炼。通过“创新人才实训学院”平台,我深入学习新吴区特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项目管理与实施。这段经历,让我体会到高校就业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关联,需从政府、企业、人才三个维度思考。

作为一名文科学院辅导员,我责任在肩。我将继续加强联络推动该企业人力资源部与学院开展合作共建,组织校企互访,挖掘潜在就业岗位。转换视角结合重点产业与法律人才培育需求(如集成电路、物联网等企业法治化营商需要新兴法律人才),与合作基地建立持续性沟通联络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主动求变精细优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推进“产业认知—职业规划—场景实战—岗位锻炼”四阶成长。我将以更开放的视野、更落地的行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法学院 缪晶晶

今年暑期,我在江阴科技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实践锻炼,并参与到由江阴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主办的“澄就非凡-星探未来”人才星探计划发布暨人事专员能力提升营。这令我体会企业工作模式,也开拓了就业工作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在走访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江阴地区的产业优势,为我校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开展院企合作提供广阔平台。我将持续加强与企业单位沟通联络,通过“企业走访”“大学生实训基地授牌”等做好校企协作的“桥梁纽带,为学校人才培养与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做出更大贡献。

——集成电路学院 谢幸福

本文欢迎微信公众号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江南大学,微信号:jnu-1958。

稿件来源:学生工作部

本期编辑:郭诏金

欢迎您积极投稿或建言献策

投稿邮箱:jndxrmtzx@jiangnan.edu.cn

Copyright © 2014-2025江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作者:

江南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