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而舞”——在经典中重铸当代性
2025-08-27 11:3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为人民而舞”——《舞动经典》是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倾力打造的艺术盛宴,汇聚了《千手观音》《青衣》《老伴》等跨越时代的经典与新创佳作,“桃李杯”“荷花奖”舞者以精湛技艺奉献了两场熠熠生辉的视觉震撼。

青山远黛

舞蹈是肢体表演的艺术。《舞动经典》制作人将“舞蹈、雅音、色彩与传统文化”熔铸一炉,在服装、光影、多媒体变幻中为作品雕琢出独特空间,令观众沉醉于“身在画外,境在其中”。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女人与海》对水袖的创造性演绎:以水袖抑扬顿挫的律动为语言,模拟大海的潮汐脉动,精确刻画当代女性内心情感的跌宕起伏。水袖化作澎湃心潮的具象表达,成为穿透传统、直抵心灵的一次成功“释义”。

《无极》以舞显道,舞者之躯如混沌初开,动静之间,阴阳流转:孤身一人如阴阳相生,肢体语言成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古老箴言最直观的视觉演绎。动作设计深得“动静相生”之精髓,骤然的爆发与凝滞的平衡形成强烈张力。舞蹈在具象化这一玄妙哲思时,其动作编排与舞台调度,舞者肢体语言如天地初开般舒展聚合,线条的交叠与力量的流转,是混沌中秩序萌动的隐喻。当万物终归“一”的宁静时刻,舞台化作了“天人合一”的终极画卷。此舞以抽象语言直抵宏大哲思,其挑战亦在于此:若剥离“无极”的标题指引与文字阐释,仅凭动作符号能否让观众触及那深邃的宇宙律动。哲学之舞的至高境界,应是以纯粹身体语汇使思想得到体现,而非依赖语言拐杖。这要求编导更极致地提炼动作的象征精度与情感浓度,让“道”在肌肉的震颤中自然涌现。

无极

《春香》以轻纱象征流年、喻指生命,其视觉构思充满诗意。纱巾拂动间,韶华易逝、往者难谏的意境,借一袭轻纱,织就了女性生命流转的诗篇。“轻纱舞流年”“时光如绸缎”——纱巾在此不仅是道具,更是岁月与命运的具象化载体。舞者与纱巾缠绵缠绕,似与时光对话,又似对宿命的轻抚。从少女的轻盈到盛年的绚烂,最终归于某种沉静的领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东方生命智慧借由身体的延展与纱巾的飘落得以深情诉说。

《春香》对女性生命经验的书写似可更进一步。轻纱意象虽美,其情感表达仍偏重传统诗意的柔美范式。当代女性内心的复杂——那些坚韧、反叛、困惑或自我实现的磅礴力量,在柔顺的“纱”之舞蹈中尚有广阔的探索空间。若能注入更具现代锋芒的生命质感,或可使“春香”这一形象穿越古典意境,成为映照当下万千女性灵魂的深刻镜像。

春香

《千手观音》以敦煌莫高窟第三窟壁画为灵感,其三位舞者“三位一体”的构想堪称巧妙。

《舞动经典》以“为人民而舞”为旗帜,集结经典、走向大众的巡演本身,就是一次值得致敬的文化实践。观众能在一场演出中看到近半数“桃李杯”“荷花奖”大满贯得主同台的由衷赞叹,印证了经典魅力穿越屏幕抵达现场的不可替代性。

“经典”的生命力,更在于被时代激活、与当下对话。当水袖扬起的不只是绸缎而是心海波涛,当千手幻化的不仅是手臂而是连接众生的精神图腾,当纱巾缠绕的不只是年华更是女性命运在历史光影中的万千折痕,经典永存,唯其不朽的灵魂在于敢于持续蜕变。舞台之上,“为人民而舞”不仅是出发的起点,更应成为艺术探索永恒的灯塔——照亮那条通往传统最幽深处,也指向时代最鲜活处的创新之路。

《舞动经典》以“为人民而舞”为宗旨,其意义不仅在于对经典的回望与重温,更在于启迪一种面向未来的创作姿态:经典之树常青,源于对传统精髓的敬畏传承,也源于不断回应时代精神与人民审美需求的创新勇气。当舞蹈艺术能在“无极”的宇宙哲思与“春香”的生命咏叹之间架设更坚实的桥梁,经典舞的复兴浪潮,方能真正化为滋养民族心灵的不竭源泉。

综观整场演出,有两点值得深思之处:一是多媒体舞美虽营造“身在画外,境在其中”的沉浸感,但其应用在某些段落稍显繁复,偶有喧宾夺主之虞,光影的魔法需更审慎地服务于舞蹈本体的力量。二是如《无极》所示,哲学命题的舞蹈化转译对观众解读力提出高要求,如何在艺术探索与观演共鸣间取得精妙平衡,仍需持续探索。


作者:

胡婷婷-辛雨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