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抗战小院丨一颗黄豆的重量
2025-08-30 15:3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一张黑白老照片静静陈列。照片中的女性留着利落的短发,眼神清澈而坚定——她叫陈舜玉,25岁那年,成为晋察冀边区第一位民选女县长。而她当选的方式,至今仍被传为佳话:老百姓用一颗颗黄豆,投出了心中的信任。

1940年陈舜玉当选唐县女县长。叶曼之 摄

1940年8月,抗战正酣。彼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积极探索民主政权建设,推行“三三制”原则,即在政权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北唐县西赤村,一场别开生面的“豆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西赤村,曾是抗战时期唐县县政府的驻地。村里一座已经荒芜的小院,见证了一场85年前的特殊选举。

唐县县政府旧址小院。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韩晓宇 摄

1940年8月1日至8月10日,唐县统一进行投票选举,广大群众第一次行使自己民主选举的权利。在小院前的广场上,老百姓用黄豆作为选票,选出了晋察冀边区政府的第一任女县长。

不识字的村民们手握黄豆,走向候选人背后的碗。一颗豆,就是一票,是最朴素的民主,更是民主政权扎根基层的真实写照。

“豆选”并非偶然。保定抗战历史研究会理事郭宝仓说,当时百姓大多不识字,用黄豆既直观,又公平。“民主不在纸上,而在百姓手中。”

陈舜玉,1916年生于福州,22岁入党,法律专业出身。抗战爆发后她北上抗日,因身体原因转至地方。1940年夏,组织动员她参选唐县县长时,她一度犹豫:“一个学生,怎能当县长?”但她最终站上竞选台。

选举那天,村里热闹得像过节。识字的人领纸票,不识字的人握黄豆。结果揭晓时,陈舜玉全票当选。

唐县西赤村村民蔺进锁向记者介绍“豆选法”。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韩晓宇 摄

“豆选”很快就在边区推广开来。纪念馆另一张照片中,老百姓举着木牌为另一位候选人拉票,上面写着:“杨洋真能干,合作社工作本领强,咱们大伙把他选”。副馆长周慧敏说,这种方式虽简单,却真正唤醒了群众的民主意识。

“选出来的人好不好,直接关系自己的生活,老百姓当然要选对自己好的人。”周慧敏说。

“选对人,日子才能好”,老百姓明白这个道理。谁得民心,谁才能当选。1943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召开,288位代表审议通过《双十纲领》《租佃债息条例》等14部法令,标志着边区民主建设迈入新阶段。

边区群众投豆选举。资料图

陈舜玉没有辜负期望。三年任内,她推行减租减息、动员支援前线、推动妇女解放。即使在日军频繁扫荡的艰难环境下,唐县仍被评为“模范根据地”。

那一颗黄豆,很轻,也很重。它投出的不仅是一位女县长,更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郭甜肖 康紫祎 冯少玲 韩晓宇 李全


作者:

长城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