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出发,打捞抗战记忆。东城展柜里的抗战故事,藏着烽火岁月的民族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东城看展笔记”栏目推出特别节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的这些抗战记忆》。
今天发布第一期《走进中国法院博物馆,看铁证昭昭的正义审判→》。
中国法院博物馆位于东城区正义路4号。在这里的展柜中,抗战时期的司法档案、判决书与审判文书,记录着特殊年代里法律对正义的坚守。
在“人民审判历程”展厅,有这样一件展品,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判处黄克功死刑的布告。1937年,时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的黄克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召开公审大会,判决黄克功死刑。
“黄克功案件”在当时是一件惊天大案,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法院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积极开展司法审判工作,实践“严格适用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展厅里,还以多种形式展现了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长期从事人民司法工作。1943年,他在担任陕甘宁边区陇东专区专员兼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时,经常携案卷下乡,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巡回审理,就地办案;实行审判和调解相结合,反对主观主义的审判作风,坚持法律原则,忠于事实真相。
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敏锐地捕捉到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很好地适应了抗日战争状态下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需要。马锡五审判方式随之在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运用,各地调查研究蔚然成风,好的案例不断涌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使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司法制度更加适应特定历史环境的需要,有效促进了根据地的安定与和谐。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战争罪犯随之被押上军事法庭,接受正义的审判。中国法院博物馆二楼“正义的审判”专题展厅,通过文物、图片、视频和丰富的史料,展示当年审判日本战犯的情景。
展厅内,1956年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特军字第一号判决、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副庭长朱耀堂审判日本战犯使用的个人名章等文物见证了这段历史。新中国对45名日本战犯的审判,维护了中国国家主权,伸张了人类正义,是一次庄严的审判、正义的审判,对于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法院博物馆是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全国性行业博物馆,2016年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馆内文物无声诉说着,即使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中国司法战线依然以法律为盾,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社会良知,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愿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文字:陆瑶 中国法院博物馆
图片:陆璐 张冰 中国法院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