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前夕,丰台区民政局走进林万财、洪日霞与王宝玉、董淑琴两对98岁夫妇的家中,聆听他们从青葱岁月到耄耋之年的相守故事,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相知、相守与包容,正是最动人的“七夕情话”。
林万财、洪日霞夫妇:戎马一生报国,相濡以沫传家
早期经历:从田间少年到革命卫士
1927年1月,林万财出生于辽宁省辽中县,在战争年代,早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16岁,他毅然投身革命,成为第四野战军的一名战士,凭借出色的射击能力获评“神枪手”,先后投身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在枪林弹雨中守护家国。战后,他凭借优异表现入选中央警卫团(8341部队),在中南海担任警卫员,用忠诚践行使命。1949年,林万财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转业至公安部门,于1955年赴黑龙江兴凯湖,带领犯人开展农垦,一守便是二十余年,将半生心血无私奉献给国家建设。与林万财的“戎马生涯”不同,妻子洪日霞的早年生活更显平和。她比林万财小10岁,两人同村长大,情谊深厚。年少的林万财在洪日霞家做工时,常背着年幼的洪日霞玩耍,这份“青梅竹马”的情谊,为两人日后的缘分埋下伏笔。
相识相知:知根知底的缘分,简朴庄重的承诺
1956年,已是中央警卫团战士的林万财回乡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经洪日霞姐姐牵线,两人的情谊正式开花结果。婚礼非常简朴,没有盛大的宴席,没有华丽的装饰,仅由单位提供被褥等生活物资,两人向组织提交结婚申请并获批准后,便组成了家庭。“那时候不讲究排场,心里认定了对方,就是一辈子的事。”林万财回忆起结婚场景,眼中仍有温情,而这份庄重的承诺,也成为两人婚姻长久的基石。
相守相惜:互补包容,以柔化刚
婚后生活中,林万财与洪日霞形成了互补包容,以柔化刚的相处之道。洪日霞爽朗直率,是家里的“主心骨”,掌管财政大权,林万财则温和豁达,被家人评价为“大智若愚”,面对分歧总先让步。早年战争给林万财留下听力障碍,两人交流需大声喊话,外人看来似“争吵”,实则是独属他们的默契。偶有小拌嘴,林万财总笑着说:“她是为了家好,让着她没错。”而洪日霞也总会主动缓和气氛,数十年从未让矛盾过夜。工作中,林万财始终秉持党员本色,以“尽责”为圭臬,在岗位上恪尽职守,从未懈怠;洪日霞则在后勤岗位上,以细致与耐心,将工作与家庭兼顾得井井有条,成为林万财安心工作的“后盾”。两人内外互补,刚柔相济,共同构筑了事业的稳固与家庭的温馨。
桑榆晚景:规律自律,爱意延续
如今98岁的林万财,虽因年岁大了,眼睛和听力都不太好,却仍坚持自我照料,每天自己洗漱、整理衣物,饮食严格控制在“七分饱”,一块稻香村绿豆糕的习惯已保持二三十年,作息规律从不熬夜。洪日霞在身体允许时喜爱翻看旧物,两人常一起回忆过去的岁月。家中珍藏的解放战争勋章、神枪手证、立功证明书等,都是他们共同的“时光纪念册”。林万财常对年轻人说:“找伴侣要找能一起过日子的,互相包容才能长久”,这便是他对婚姻的朴素感悟。
王宝玉、董淑琴夫妇:
平凡岁月的默契与相濡以沫的温情
早期经历:从异乡少年到职场能手
1927年2月,王宝玉出生于山西太原。10岁时随父亲迁居北京,开始务工生涯,后考入崇文门中学。学生时代他便展现出对数字的独特敏感与天赋。成年后,他进入铁道部财务处担任会计师,以严谨细致著称。因工作调度曾下放至河南农场,期间他主动钻研厨艺,练就一手好手艺,米粉肉、红烧肉更是成为日后温暖家庭的味觉记忆。虽未亲历战火,但他的职业生涯跨越时代变迁,始终秉持“认真”二字,无论在算盘前还是田地间,皆尽力而为、无愧于心。
妻子董淑琴1929年生于北京丰台,出身铁路家庭。童年时因战乱随家人辗转至武汉汉口,学业虽被迫中断,她却始终未放弃对生活的热忱。新中国成立后,她进入北京618军工厂(现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科工作。她做事干脆利落、有条不紊,不仅把家庭打理得窗明几净,工作中也兢兢业业,处处流露着积极坚韧的人生态度。
相识相知:亲友牵线,平淡是真
1956年,在董淑琴表叔的牵线下,两人相识。彼此性格互补、价值观相契,经过短暂而真诚的交往,便毅然决定携手一生。“那时候大家结婚,不讲究场面,只求踏实”,董淑琴回忆道。简单的仪式后,两人特意前往照相馆租借婚纱西装,拍摄婚纱照,为这段婚姻留下庄重而温馨的见证。这份“平淡是真”的信念,如一缕柔光,贯穿了他们近七十年的婚姻岁月。
相守相惜:分工协作,不记仇怨
婚后,两人逐步形成了默契的家庭分工:王宝玉负责采买食材、烹饪美食,甚至还亲手打造家具,把“后勤”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董淑琴则主持家中大事小情,负责主食与缝纫,两人在财务管理上也各有职责——她掌管日常采买,他负责水电杂费,凡事有商有量,从未因经济问题而生隙。他们相处最大的智慧,是“不记仇、不翻旧账”。董淑琴性情直爽,王宝玉则总是以宽和的笑容相待,“她急我不急,过两分钟她自己就消气了”;董淑琴也深知丈夫的包容:“哪怕我没理,他也从不让我难堪。”几十年如一日,两人相敬如宾,亲友都称赞他们“内外配合、心照不宣,默契得像一个人”。
桑榆晚景:规律作息,爱好相伴
如今98岁的王宝玉听力虽渐弱,却始终保持着温和从容的心态。生活极有规律:晚九点入睡,早九点起床,牙口尚好,子女准备什么就吃什么,从不挑拣。董淑琴96岁,前些年因摔伤行动不便,却依然精神矍铄,热爱生活。退休后,老两口一同进入老年大学:董淑琴学习珠绣、编中国结、制作布艺画,王宝玉则潜心练习书法。她的布艺画由丈夫精心装裱,珠绣作品用串绳挂在客厅,成为家中最温情的艺术风景。老两口的日常生活由子女与保姆悉心照料,丰台“百岁老人幸福工程”的社工也定期上门,提供理发、修脚等贴心服务,让他们的生活多了几分便利和温馨。晚年时光平淡却饱满:董淑琴喜欢追剧、做手工,王宝玉则钻研书法、烹饪美味。天气晴好时,他们也会一起去商场走走、公园坐坐。因二人的生日相近,每年正月,老两口都会共庆生日、拍摄合影,以最朴素的仪式感,延续着婚姻里的暖意与浪漫。
情暖夕阳:幸福工程守护百岁时光
两对老人,两种人生,却同样谱写了近一个世纪的深情篇章。无论是战火中的铮铮铁骨,还是岁月里的默默相守,他们以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爱情的真谛——是包容,是责任,更是从未宣之于口却贯穿一生的坚守。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告诉我们:爱,不是一时的轰轰烈烈,而是一生的静静相伴。
如今,丰台“百岁老人幸福工程”已将服务扩展至98周岁以上高龄长者,日常护理缓解照料压力,家电清理解决生活难题,生日祝福传递温暖关怀,帮助他们书写属于自己的幸福晚年。时光或许会老去,但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却愈发深刻,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守候,如星辰般珍贵而耀眼。
来源《丰台时报》
丰台区民政局提供
编辑 赵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