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基因根植研学(四)|以匠心与创新,让红色基因“活”起来
2025-09-03 10:4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香山革命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始终致力于通过创新研学活动,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历史、感悟精神。近年来,香山馆围绕“分层教育、精准传递”的理念,结合青少年认知特点与兴趣需求,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研学课程,从读本、立体书制作到情景化教学,从周末研学到节日主题系列活动,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教育体系。那么,这些活动究竟如何落地?学生和家长又有哪些真实感受?让我们通过宣教员的视角,走进这场“有温度”的红色教育实践。

香山馆研学活动的初衷是什么?

为充分发挥首都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香山馆设计针对青少年的研学活动,初衷就是为了让青少年深度触摸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为青少年心中可感可触、可思可悟的存在。在设计研学活动时,我们特别注重传播革命精神,并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青少年真切感受历史的温度,从而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

针对不同年龄段认知特点,2022年,面向10-16岁青少年,开展为中小学生量身作的校外教育读本研学活动;2023年,面向6-12岁少年儿童,开展为儿童设计的立体书研学活动。通过课程分众化,定制读本、立体书等适配教材,重视个体差异,参与人群可根据自身年龄、认知程度选报适合的课程,让红色教育突破年龄限制,实现精准传递。

同时为避免历史教育流于形式,香山馆精心打造“沉浸式”课堂。研学团队反复打磨展厅教学点位,将革命历史转化为“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代入,深化对历史逻辑的理解。例如,在“进驻香山”展区设置“若你是工作人员,如何选择办公地点”的情景提问;在“政治协商”板块里,开展“假如我是参会代表,会提出哪些建议”的讨论……这些设计既坚守历史真实性,又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在研学过程中,通过有温度的互动设计拉近青少年与历史的距离。例如,通过朗诵红色诗词感悟精神力量,用沙画演绎进京“赶考”场景替代传统纪录片,让孩子们在触摸历史时,能感受到信仰的温度。

从教学细节的推敲到课程内容的迭代,每一步打磨都承载着教育初心:以“初心”点燃青少年心中的红色火种,让红色基因真正在年轻一代中扎根生长。

——宣传教育部 · 罗梓文

研学活动目标人群主要是哪些年龄段?不同年龄段的内容设计有何差异?

香山革命纪念馆周末研学活动自开展以来,以“开展一场沉浸式展厅学习、聆听一段红色历史、朗诵一首红色诗词、讲述一段红色故事、学唱一支红色歌曲、完成一项课后作业”为研学内容,形成了涵盖情感启蒙、实践内化、思想升华的年龄分层体系:针对10-12岁学生突出趣味性和互动性,针对13-16岁学生注重实践性和思想性。通过研学内容的差异化设计,紧扣革命文物进行教育转化,实现红色教育从“感知”到“践行”的阶梯式深化,能够确保各年龄段获得匹配其认知水平的分层教育,有效践行全国红色场馆青少年分层教育实践。

一、目标人群年龄段分层

目前研学活动对象是以家庭为单位,每次活动线上招募15组家庭,要求至少含10岁至16岁青少年1人及陪同家长1至2人。年龄段是以青少年群体为核心,按学段分层覆盖:

1.针对小学高年级阶段(10-12岁)的学生,活动设计侧重家庭参与,如亲子研学、集章打卡等趣味活动,通过场景化互动进行红色启蒙教育。

2.针对初中至高中阶段(13-16岁)学生,主要是让他们参与深度研学及红色历史片段问答和介绍等,通过故事化讲解和实践互动进行历史内容深化。

二、不同年龄段内容设计差异化策略

1.小学高年级阶段主要为体验式启蒙,注重情感态度培养与直观体验,通过多感官联动化讲解,营造“可看、可听、可感”的红色教育,激发学生对红色历史学习兴趣,形式包括集章打卡、手工制作、朗诵红色诗词以及学唱红色歌曲等,以感官体验为主,避免抽象概念,使用“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红色元素,让学生初步建立革命历史感性认知。

2.初中至高中阶段主要为探究式学习,注重精神内涵阐释,强化思想引领与责任担当,形式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历史内容问答和场景模拟实践、红色故事讲解等,以任务式驱动进行探究学习,锻炼学生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推动红色文化知识深化理解,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家国情怀。

——宣传教育部 · 吕玥莹

如何将香山革命历史与现代青少年的兴趣点结合,让研学更生动?

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开展研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将香山革命历史与现代青少年的兴趣点相结合,具体做法如下:

1.对研学活动参与对象

教学材料设计方面:在教学材料的设计中,内容上我们选取适宜儿童理解的香山革命历史内容,力求在内容上贴合学生理解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式上选用立体图画书的形式讲述相关历史故事,同时使用可动3D图画的形式伴以老照片和部分文字,画面优美精良,极大吸引了学生学习兴趣,做到“趣中学”。以上双线并行,双管齐下为香山馆研学活动参与儿童讲述香山革命历史的重要史实。

打磨研学活动教学方式:香山馆研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宣教员老师们的细致讲解。在这一方面,每位宣教员都凭借自己对香山革命历史的理解,结合学生群体特点,开发出各不相同的教学方式。有些老师侧重用诙谐易懂的语言阐述晦涩难懂的革命历史;有些老师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各种“头脑风暴”;有些老师侧重于设计动手环节,使孩子们更有参与感。宣教员们创新的历史讲解形式无形中与学生的兴趣点相重合,使研学课堂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2.对授课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

香山馆研学课堂时常吸引来自北京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授课。他们怀揣着教育理想,希望在研学课程中大展拳脚。在此期间,大学生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利用展厅内容和教学材料对研学课程进行个性化设计,撰写教案和配套课件,再由宣教员进行审阅指导和优化。以上这种能够发挥大学生聪明才智的形式大大激发了他们参与研学活动的积极性,在社会实践的同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宣传教育部 · 杜爽

读本或立体书的内容选取了哪些香山革命历史的关键事件?为何选择这些片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丰富儿童教育形式,香山革命纪念馆设计制作《我到香山来赶考》立体书。立体书配合“‘童’学赶考”香山革命纪念馆周末研学活动使用,充分满足广大青少年全面了解香山革命历史的需求。

立体书依托“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题展览中进京赶考、进驻香山、继续指挥解放全中国、新中国筹建四个部分的内容,围绕毛泽东同志乘坐的同款吉普车、平津卫戍司令部通行证、渡江战役时期使用的木船、《论人民民主专政》和北平入城式路线图、中共中央香山八处旧址、中共中央进驻香山路线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开国大典等重要场景共同串联起中共中央在香山的光辉历史。同时,为生动反映香山革命历史,紧扣青少年群体特点,立体书采用较为新颖的设计工艺,寓教于乐,增加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更好地传播香山革命历史,传承香山革命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香山革命纪念馆开展“‘童’学赶考”周末研学活动,依托《我到香山来赶考》立体书,开展一场沉浸式展厅学习,带领学生通过学习立体书,完成动手制作体验,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香山革命历史。许多参加“童”学赶考研学活动的青少年表示“立体书的制作很精美,通过一些动手制作的环节和书中的精彩的内容,使我获得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宣传教育部 · 徐子添

是否有针对不同季节或节日设计的特色研学主题?能举例说明吗?

香山革命纪念馆作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除常规性开展“童学赶考”周末研学活动外,还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及传统节日开展多样化的特色研学主题,如“博物馆里过大年”“‘劳动大学’过五一”“开学第一课”等,针对寒暑假,香山馆特别组织高校青年宣讲员与青少年志愿者组成“小手拉大手”并特别准备精品“盲盒”;在传统节日期间,重点向同学们介绍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香山馆着力用好京津冀馆校联盟,凝聚起协同育人合力,邀请津冀地区青少年参与香山馆研学活动。

在研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参与研学活动的同学们沉浸式参观展览及专场专题教学,进一步深化研学活动的意义与效果,通过“探索式学习”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研学体系,使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深度参与,有效增强了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宣传教育部 · 柳思雨

研学活动后,学生或家长最常提到的感受是什么?是否有印象深刻的反馈?

在香山革命纪念馆的青少年研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和家长们常常提到的感受是收获满满且深受触动。许多学生表示,这次研学活动让他们仿佛亲身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和生动讲解,他们对香山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理解,也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和坚定信念。家长们也普遍认为,这样的研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的历史知识,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其中,有一些反馈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学生在研学活动结束后,主动要求成为香山革命纪念馆的“红领巾”志愿者。他说:“在香山革命纪念馆,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我想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他的热情和执着感染了许多人,最终他如愿以偿,成为了我馆的一名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传播革命精神。

还有一位家长表示,孩子在研学活动后变化很大,不仅对历史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经常主动和家人分享在香山馆学到的内容。这位家长说:“孩子回家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他对历史的热情让我很欣慰。他告诉我,他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历史学家,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反馈充分说明了香山革命纪念馆青少年研学活动的成功,它不仅让青少年学到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成为了革命精神的传播者。

——宣传教育部 · 藏玉华

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探索”,从“课本知识”到“精神共鸣”,香山革命纪念馆的研学活动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红色火种。香山馆的宣教员们用专业与热情打破历史与现实的隔阂,让红色革命精神不再局限于展柜中的文物,而是化作可触摸、可思考、可传承的鲜活力量。

正如那位家长所言,当孩子回家后,他开始主动翻阅历史书籍,说要做革命故事的讲述者。这或许就是对红色教育最好的诠释——当信仰有了温度,历史便有了传承的力量。未来,香山革命纪念馆将继续以“初心”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更多属于新时代青少年的红色篇章。

来源:宣传教育部、信息资料部

编辑:信息资料部 · 漆亚婷

制作:网络编辑部


作者:

香山革命纪念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