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罕见病药品选择依然有限,许多特殊药物仍依赖进口。与此同时,国内临床试验与注册审批周期较长,药品价格高昂,不仅给患者家庭的经济与心理带来一定负担,也对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出了严峻挑战。
2023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天竺综保区”)建设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探索进口未在国内注册上市的罕见病药品。为此,北京海关首创“四优一兴”罕见病药品保税监管保障机制,实现了进口罕见病药品从“人等药”到“药等人”的转变。
优化监管资源配置 实现药品通关“零等待”
北京海关成立罕见病药品通关保障专班,搭建罕见病关企联系配合平台,量身定制监管流程和处置预案。深化“保税+罕见病保障”特色模式,罕见病药品可提前入区,实现保税备货。利用智能审批和临床急需药械进口审批绿色通道,实现全天候(7×24小时)通关“零等待”,确保药品通关时长在1小时以内。
优化监管查检模式 药品放行压缩至“分钟级”
北京海关将智能查检设备前移至药品库房,通过条码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等技术,快速提取应检药品标识信息,将罕见病药品查验放行时间压缩至“分钟级”,助力通关效能提高70%以上,保障生物制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优化物流配送通道 药品交付提速至“小时级”
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图像识别技术应用,实现出区药品数据提前审核、系统自动核碰、车号自动识别、车辆秒级验放、卡口无感通行,进一步压缩物流时长。罕见病药品从机场口岸到港、天竺综保区出区到交付患者手中仅用4小时,打造“天竺速度”。
优化协同配合机制 实现“一次审批、多次通关”
北京海关与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地方政府等部门加强联系与配合,实施“药监一次审批、海关多次通关”的进口模式,运用分送集报、分类监管等政策措施,大幅减少多部门重复审核环节。
振兴产业发展链 带动医疗服务业发展
北京海关以“保税+医药”“保税+研发”为双引擎,积极延展罕见病产业链条,通过医药贸易带动研发、诊疗、检验检测、特医食品、临床研究、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等医疗服务业发展。2023年,天竺综保区成立北京市首个罕见病专业诊疗机构,组织多场罕见病义诊和研讨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罕见病诊疗和药品的可及性。
创速度:未上市药临床用时破纪录
2024年4月,天竺综保区实现国内首例未注册罕见病药伏索利肽保税进口,审批周期极大压缩,价格降低30%,创下进口未上市药品进入临床用时的最短纪录。2024年9月,北京海关与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公布了首批10家医疗机构名单和4家药品进口企业名单,5款罕见病药品获批临床急需药品。同时,实现了罕见病药品伏索利肽、地夫可特“保税备货、分次出区、临床应用”全流程操作。在相关举措的推动下,罕见病药品进口大幅增加。2024年,北京地区罕见病药品进口25.9亿元,增长5.1%,占全国罕见病药品进口的43.5%,进口值位居全国之首。其中天竺综保区进口罕见病药品22.3亿元,增长15.9%,占同期北京地区罕见病药品进口的86.4%。
强产业:医药进出口引领临空经济
目前,天竺综保区已聚集了北京罕萌诊所、北京友谊医院等多所医疗机构,上药、国药、华润、强生、默克雪兰诺等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30余家,吸引了辉瑞、诺华、拜耳、默沙东等多家国际医药企业开展医药分拨业务,为国内罕见病药品保障提供稳定的供应链,也为全球创新药品在中国的注册和使用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2024年,天竺综保区进出口总值达到1234.90亿元,其中医药产业进出口货值高达1069.34亿元,同比增长6.39%,持续领跑临空经济,助力北京市药品进口份额和占比均居全国第一。
惠民生:五款特药纳入普惠报销
2025年6月10日,北京普惠健康保发布2025年度特药清单,清单药品从106种扩容至121种。其中,天竺综保区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首批获批的5款海外特药被纳入报销范围,能够满足低磷酸酯酶症、软骨发育不全、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胶质瘤、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等患者的用药需求。参保人在药品获批的北京市定点医疗机构用药,可享受北京普惠健康保的一站式特药报销服务。
北京海关通过“四优一兴”机制,推动天竺综保区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从“人等药”到“药等人”的转变。通关效率提升、药品价格降低、产业链条延伸,不仅惠及广大患者,也为构建更加高效、人性化的罕见病诊疗生态贡献首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