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出去遛早,发现路边、尤其是十字路口,尽是一堆堆燃尽的纸灰。忽然想到,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中元节,老百姓俗谓为“鬼节”,又称之“哭节”。旧时,人们在这天上坟、烧纸。晚上如果到城外去,会看见路边、河边一堆堆的火光,还能听到女人的放声嚎哭——人们用这种方式祭奠和怀念逝去的亲人,所以七月十五又称“嚎(哭)节”。
旧京的七月十五这天,道观要作斋醮,烧法船。京城各个寺庙都要在这一天办盂兰盆会、放焰口。《北京岁时记》中说,“(盂兰盆会)以长椿寺为盛”。
盂兰盆会源自佛教的《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说,释迦弟子目连得道后,想要度化母亲以报答哺育之恩,却发现亡母正困于阴间的“饿鬼道”中受苦。目连无力救母脱离苦难,十分哀痛,乞求佛陀帮助。佛陀告诉目连:你母罪孽深重,非一人所能拯救,应仗十方众僧之力;教他在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然后得以转世……
盂兰盆会上,众僧唪经,长老施食,俗谓“放焰口”。这一天善男信女纷纷到庙里去斋僧,希望借助僧人之力帮自己逝去的先人早日脱离苦海。
烧法船是旧日中元节的一项重要活动:用木料或秫秸扎成骨架、外面用彩绸或彩纸糊成船形,有楼式和摆渡式。有钱人家烧的法船长可丈余,上有纸扎的艄公、使女,船舱内桌椅被褥琴棋书画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放河灯,也是旧时中元节的活动之一:以木板或油纸为托,上置纸灯,放入水中随流漂走。《帝京景物略》说:(明代放河灯)最胜水关,次泡子河。水关,是长河进入北京城的入水口,在今积水潭西北角、汇通祠之侧。泡子河位于崇文门内东城角,观象台前,本是元代通惠河的一段,明朝初年北京城南城墙向南移,留下一段水域。
旧时中元节之夜,街巷里会有飘忽移动的三三两两烛光,“青光荧荧若磷火然”。那是儿童们打着莲花灯、荷叶灯在绕街而走,且边走边高声唱道:“莲花灯,莲花灯,今天点了明天扔。”莲花灯是用红绿彩纸糊成的莲花形,内有蜡烛,插在下面的半个茄子上,使之能漂在水面上。荷叶灯是“长柄荷叶,燃灯其中”。
夏仁虎《清宫词》诗:“喇嘛中元绕塔行,呜呜远听海螺声。法船化后荷灯出,明灭中流见数星。”诗后注释说:“中元日,阐福寺喇嘛绕塔诵经,为宫中祈福。夜焚法船于(太)液池,复放荷灯。”从这首诗看,清廷每年中元节都要焚烧法船的。据《清朝野史大观 ·大法船》记载说:“宣统元年(1909)中元节,为去世的慈禧太后造了一条大法船。长约十八丈有奇(按:逾60米),宽二丈(按:近7米)。船上楼殿亭榭悉备,侍从篙工数十人,高与人等,皆衣真衣。此外,殿陛阴森,神佛巍坐,旁立鬼判,状极狰狞。中竖十丈高桅,悬一黄缎巨帆,上书‘普渡中元’。无数红莲,围绕法船外,真钜制也。”这条大法船在东华门沙滩地方焚化时,“男妇老幼咸来瞻仰,感叹之声不绝于耳。”据说,为制作这条大法船,花销了数十万两白银。
据常人春《旧京荷花市场与盂兰盆会》一文中说:“民国以来,北海被辟为公园,每逢旧历七月十五日超度阵亡将士,办有盂兰盆会。抗战前,曾在(北海)南门永安寺举行,抗战后是在北岸天王殿举行。”1936年8月31日,是旧历的中元节,北平当局在北海公园天王殿举行追悼抗日阵亡将士法会,前往观看的群众过多,发生了拥挤踩踏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按迷信说法,中元节是地官赦免有罪鬼魂的日子。在这天焚化纸船、放河灯,为的是解脱逝者的罪过和苦难,让他们早日转世为人——这本是无稽之谈,旨在宣扬鬼魂世界的存在,以使人们心存畏惧、信佛行善。民国时利用中元节风俗搞纪念活动,使这一节日具有了政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