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巧用生态循环养殖技术赋能绿色畜牧业
2025-09-07 18:0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浙江农林大学王翀教授日前被有关部门推选为畜牧业绿色低碳科技服务专家。他长期推进养殖源头减排、种养结合、秸秆及特色地方资源饲料化利用、畜粪蛋白饲料转化等方面工作,形成了“茶-羊-肥”“菊-羊-肥”“竹-羊-肥”“羊-虫”等生态循环技术模式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王翀教授团队和全国10多家科研推广机构合作,构建起了农林资源高值化利用研发推广体系,实现了智能种养生态循环模式。随着相关技术在奶牛、肉牛、肉羊、猪、骆驼等养殖业的应用,团队的服务范围覆盖了浙江、宁夏、贵州、新疆、四川、内蒙古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循环利用农副产物50余万吨,累计新增产值超40亿元。

据介绍,在嘉兴桐乡,王翀带领研究生,联合当地相关单位,实施了“菊-羊-肥”生态种养循环技术模式示范推广工作。他们结合当地有大量的菊花、玉米、茭白的废弃物,实施“秸秆换肉”行动。将当地废弃的杭白菊秸秆,制作成饲料,不仅提高了湖羊采食量,还改善了羊肉中脂肪酸组成与风味物质沉积,有效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杭州临安,王翀团队研发的“竹-羊-肥”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将笋壳、竹叶粉碎加工成高质量饲料,而羊粪则经过集中处理和发酵后还田,为周边竹林提供优质有机肥。仅一个羊场每年消耗笋壳饲料就超过3000多吨。”王翀说,这种“种养结合”的绿色生产模式降低了成本,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王翀创新的“秸秆变饲料、畜粪变肥料”绿色循环技术,通过秸秆和大麦麸发酵料复配平衡营养、降低成本,充分利用秸秆,提高秸秆营养价值,通过原料优选、日粮配置、功能性成分添加等调控养分摄入,研发精准补饲技术,实现了牧草的稻草替代。他还在畜牧企业开展了“茶-羊-肥”技术推广,用茶叶秸秆饲喂湖羊,降低饲养成本,提升羊肉品质,还减少了茶园病虫害危害。

王翀还把有关技术带到了新疆、贵州、宁夏等地。他带领团队联合新疆企业,通过创新菌酶种共发酵工艺,攻克纤维降解率低、营养释放不均衡等行业难题,开发了棉花秸秆、棉杆芯皮青贮饲料等产品,探索推广了“棉花-羊”种养结合模式。通过秸秆揉丝、裹包,结合菌酶复合处理技术,开发油莎豆、棉花秸秆等特色饲料资源,形成牧草替代的饲料配方,每吨混合饲料节省成本350元,万头羊场每年可节约饲料成本约200万元。

在贵州,王翀教授和贵州大学吴文旋教授等持续开展畜牧业绿色低碳科技服务,形成了“刺梨-羊-肥”“高粱-肉牛-肥”“牛/羊-肥-虫”等生态循环技术模式,通过揉丝、裹包、发酵,将高粱秸秆加工成高营养饲料,使农民收入翻了三倍。

在宁夏,王翀教授团队和浙江大学团队合作,对马铃薯渣、葡萄渣等特色农副产物开展资源化利用。经处理的农废饲料粗蛋白含量提升12%,替代了传统饲料,改善了农副产物的营养品质。(陈胜伟铁铮)


作者:

中国林业教育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