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你好,北京”摄影采风活动第二站 共绘圆明园生态长卷
2025-09-08 22:4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8月29日,“你好北京摄影采风活动第二站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举办。本次活动聚焦艺术采风与文化探索,旨在通过专业摄影实践,深入展现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自然生态之美,引导公众以镜头记录城市变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吸引了15名摄影爱好者积极参与。聚焦“荷花及古建、遗迹”的拍摄,捕捉圆明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其残存的建筑遗迹与自然景观交织,成为历史与生态的生动载体。

本次活动由张晓莲老师带队,深入园区进行实地拍摄。她凭借其丰富的摄影经验,指导学员如何结合光线、构图与创意,捕捉荷花绽放的瞬间与古建遗迹的沧桑感,强调摄影不仅是技术实践,更是情感与历史的表达。

镜鉴拾翠·京华咏怀

张晓莲

自由摄影人,2015年开始摄影并专注拍摄颐和园,用自己独特视觉和勤奋精神,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摄影之路。

圆明园四张摄影作品

摄影·张晓莲

古桥双椭圆

古桥弧线与枝影倒映成趣

喜鹊翩跹点活“探桥”意境

黄花阵卧翠

迷阵掩映苍郁林间,清凉沁心

碧波荡清影

环卫船打捞作业,人影水光共漾

荷盘碎玉珠

晨雨凝珠,仿若“大珠小珠落玉盘”

何慷民

《园中荷影》

《园中荷影》

贾蕾

《荷间豆娘》

《文旅潮街》

韩平

张国全

《戏水》

《戏水》

李端娜

《众星捧月》

《荷花与水鸟》

付秀红

张立新

黄龙英

魏佳

《粉荷映碧》

贾梓

《水法之殇》

《双龙潜水》

圆明园海棠书院

圆明园海棠书院内分享交流 摄影:贾蕾

在摄影的世界里,怎样的照片才算得上是一张好照片呢?在圆明园海棠书院分享交流环节,摄影师张晓莲分享了自己的深刻感悟。

一张好照片得有留存价值,它可不是随随便便拿着相机或者手机一晃就能拍出来的,那背后往往需要付出诸多辛苦。拍摄前,得有清晰的预期,要考虑好自己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拍摄效果,这里面包含着很多摄影之外的构思。而且,它最好得具备一定的难度,就像单纯拍一朵花或者一棵树可能挺容易,但要是把这些元素和地标等结合起来,那就得兼顾构图是不是合理、光线该如何把控、虚实怎样处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了,综合考量后拍出有难度的照片,才更有可能成为好照片。

好照片还得能够打动人,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或许会心生兴奋,或许会忍不住想哭,又或许会感到伤心,总之就是那种让人过目难忘,看完还想反复去看的,有着很强感染力的作品。同时,它要有不可复制性,是独一无二的绝版、孤品,和那些大家盲目追热点、千篇一律去拍摄的情况截然不同,别人想学、想复制都做不到,这样独特的照片才更显珍贵。

另外,引人深思也是好照片的一大特质。有些照片初看的时候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不太明白其中意思,可当你再多看几遍,就能慢慢领悟到其中的妙处了,它带有启发意义,会促使观看者去深思熟虑。而且,拍摄时融入自己的主观意识与创意也很关键,比如面对佛香阁这类相对固定的事物,可以结合天象等外在因素,运用主观意识赋予它别样的情感、色彩,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效果,拍出不一样的感觉。

那怎样才能拍出好照片呢?这也有讲究。晓莲老师,首先得专注拍摄主题,不能贪多求全,要是什么都想拍,最后往往一事无成。可以从众多的摄影题材里挑选出一种,然后深入进去,反复地拍摄,别怕失败,就像拍花可能相对来说更像是 “小品”,不妨选择更宏大些的主题长期钻研。要知道,一张好照片往往是从大量的废片中诞生的,拍摄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不理想的片子,但这都是积累的过程呀,就像她自己,拍了80万张片子,真正称得上好照片、孤品的数量其实也不多。

最后,拍摄时要有自信,保持正确的心态。要相信付出总会有收获,摄影可不单单是为了出名,更重要的是能让自己从中获得喜悦,去体验生活、感受生命,让作品既有自己喜欢的价值,又能被别人认可。其实呀,摄影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只要认准了方向,专注地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拍出有价值的照片。

张晓莲老师从自身的实践与体会出发,分享了许多关于好照片的理解以及拍摄好照片的相关理念与方法,相信能给广大摄影爱好者带来不少启发,大家不妨也拿起相机,用心去拍摄,去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好照片吧。

(以上摄影作品均为张晓莲老师创作)

精彩瞬间

带队老师:张晓莲 摄影:鄢晓新

采风拍摄 摄影:贾蕾

采风拍摄 摄影:鄢晓新

圆明园海棠书院内分享交流 摄影:王清

支持单位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主办单位

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

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圆明园海棠书院

来源|中华世纪坛


作者:

文旅北京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