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绿瓦间,早春玉兰、晚秋银杏伴着古建岁岁年年;绿意蜿蜒,绿道蓝网逐步妆点城市空间、市民生活;从个性需求触及群体所向,精细编织城市的最小单元,“社区”……
城市发展的背后,是民生万千。今日,三位建言人以城市发展的建设者和体验者的双重视角,讲述对于民生发展的深度思考,发改君邀您共同关注。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8项世界遗产,是全球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
熊海峰认为,“十五五”时期,在保护的前提下促进文化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是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他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文物本体内涵要“活”。深入挖掘和提炼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核,并结合时代精神和价值理念,彰显文化遗产的现代精神价值。例如长城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守望和平的民族精神,大运河文化中蕴含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时代精神。
二是与大众连接方式要“活”。转换文物活化思维,充分利用现代数智科技和文旅产品创新,积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建设虚拟博物馆、AR/VR沉浸式体验、数字化互动展等载体,生产年轻人喜欢的特色文博、文创产品,推动与主题研学、非遗体验、文化旅游等有机融合,促进文化遗产与大众建立更多形式和更加灵活的连接。
三是文物保护利用机制要“活”。最大程度地整合多元力量,形成从前端的内涵挖掘、创意策划,到中端的场景营造、产品研发,再到后端的文创衍生、IP授权以及百业融合的文化遗产活化价值链,构建起一个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创造与分享价值的生态体系。形成多元参与、科学长效的文物保护利用机制。
希望“十五五”期间,进一步统筹不同部门主责下的绿道蓝网,重视以交通干线为骨架串联绿道网络,并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治理”,推动堵点断点排查工作,从而形成有机串联城市生活区、产业区和景区的空间纽带。
在精野结合方面,兼顾精细化设计与原始生态野趣,在生态敏感的浅山区绿道,可以把郊野径等作为主要的建设形式,也为青年人群所喜爱的户外、远足等新型运动方式提供场所。
在功能整合方面,要尽快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网络,在较成熟的市级绿道沿途增设饮水点、卫生间、休息座椅和遮阳棚等,方便市民在绿道范围内休憩。
在品牌打造方面,要构建统一的“京华绿道”品牌形象,包括导视系统、景观装置等设计规范,形成具有高辨识度的空间叙事体系,强化市民对北京绿道的认知度与归属感。
建议通过会议协商、楼院协商、线上协商等形式,稳步推进无违建社区创建、垃圾分类等重点任务,妥善处理老旧小区改造、无物业小区管理、老旧楼外挂电梯等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居民的参与率和满意率。
进一步深化区、街乡、社区三级党政群共商共治机制,注重扩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成员参与范围。
巩固和深化居民议事厅、居民提案大赛和党政群众共商共治成果,让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更加清晰,健全自下而上的项目形成机制和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机制。
借助科技手段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居民议事机制,全面实现议事常态化、主体多元化、议案具体化、决策民主化、治理长效化,丰富人人参与的平台,畅通人人尽责的渠道,创造人人享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