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落实当全力以赴
2025-09-13 16:2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指出要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党员干部必须全力以赴抓落实,以过硬的作风、科学的方法、坚定的信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砥砺忠诚全力以赴。抓落实绝非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而是检验党员干部政治品格的试金石。从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杀出一条血路的特区建设,共产党人始终以行动诠释对党的绝对忠诚。这种忠诚不是空洞口号,而是体现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时的坚决态度,落实惠民政策时的精准力度,应对风险挑战时的担当勇气。当前个别干部仍存在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现象,表面看是作风问题,实则是理想信念的松动。唯有将两个维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每一项工作都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才能在复杂形势下保持战略定力,在利益诱惑前坚守原则底线。新时代赋予忠诚新的内涵。在科技创新领域,科研团队夜以继日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在乡村振兴一线,驻村书记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在生态治理现场,环保工作者顶风冒雨监测水质变化……这些鲜活事例证明,真正的忠诚必须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在调查研究中找准政策落地的堵点痛点,在躬身实践中校准为民服务的坐标方位。当政治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全力以赴抓落实就会成为刻进骨子里的使命担当。

破解难题全力以赴。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遇到的阻力越大、难题越复杂。某些地方出现的政策空转”“中间梗阻现象警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不能靠惯性思维,必须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智慧。有的地方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标杆,就在于敢于打破部门壁垒,重构审批流程;有的地方实施的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倒逼各地对标先进,催生出一批制度创新成果。这些实践表明,只有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制度创新,才能扫清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更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破解结构性矛盾。传统产业转型不能简单理解为关停并转,而应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培育不能盲目跟风布局,而要立足区域禀赋打造差异化优势。某老工业基地通过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让钢铁企业与新材料研究院深度合作,成功开发出高性能特种钢材;西部某县依托数字技术赋能农业产业链,使特色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溯源。这些案例启示我们,破解难题既要敢于较真碰硬,又要善于借势借力,在改革创新中找到破题之钥。

造福于民全力以赴。抓落实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增进民生福祉。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程让悬空老人重享出行便利;某山区建成通组公路后,农产品出山时间缩短一半;某市接诉即办机制将市民诉求解决率提升至95%以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背后,是各级政府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精准施策。但也要看到,少数地方存在民生项目重建设轻管理、公共服务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导致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打了折扣。新时代提升民生质量需要更精细化的治理手段。要建立需求感知网络,运用大数据技术捕捉群众诉求的新趋势新特点;完善效果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民生工程进行绩效评价;创新参与式治理模式,邀请群众代表全程监督项目实施过程。某地试点推行的民生实事票决制,由村民自主选择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并参与监督验收,使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这种将民主协商贯穿治理全过程的做法,既提升了决策科学性,又增强了群众主人翁意识。当每项政策都带着温度落地,群众就会成为改革发展的最坚定支持者。

新时代新征程,既要仰望星空,胸怀国之大者;更要脚踏实地,把宏伟蓝图转化为具体行动。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全力以赴抓落实,才能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

文天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