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海拔六千米,他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他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时,他的双肩包里还藏着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他,就是钟扬,一位扎根大地的植物学家。
钟扬生前是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探界者”钟扬》一文中
也提及他是植物学家、科普达人
教育专家、援藏干部
......
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他的身上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期我们一起走近钟扬。
从少年班的文学青年
到植物密码破译者
1979年,15岁的钟扬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学校里,他不仅钻研数理化经典,还对文学充满热情,大学期间就读完了两百多本文艺书籍,还与同学合写了一篇15000字的美学论文。大二时,钟扬陆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报上发表了多首诗词,还曾有一篇在校大学生小说,不仅荣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还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1984年毕业时,钟扬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学的是工科无线电专业,热爱的是文学历史,植物研究对他而言,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面对心中的落差,他犹豫是否改行。然而,研究所所长鼓励他留下开辟新天地。
有一天,他看着同事研究荷花,突然冒出新想法:“能否把计算机知识应用到植物研究中?”跨学科的奇想,像粒火种在他的脑海里迸发。这个20岁的年轻人拿起生物课本,用无线电和计算机知识叩开了计算生物学的大门。凭借扎实的数理基础,他将计算机技术与植物分类学结合,完成了“荷花品种的数量分类学研究”。两年内,他发表了十余篇论文,1986年被破格提升为助理研究员。1996年,钟扬再次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成为计算生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站上讲台 走进西藏
为传授知识、培育更多的科研人才,2000年,36岁的钟扬离开武汉前往上海复旦大学。作为一名植物学教授,他不甘心只坐在办公室里搞科研。“搞植物研究,就应该到大自然里寻找最珍贵的植物生命,这样的科研才有价值。”2001年8月,因复旦大学与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合作项目,钟扬第一次走进青藏高原。
首次踏足青藏高原的钟扬被自然生态深深吸引,在目睹了高原植物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生命力后,他意识到,人类对种子研究的步伐,远远赶不上植物消逝的速度。为保存种子资源,他开启了16年的“种子长征”。
从藏北无人区到喜马拉雅山脉,他行程超50万公里,收集4000万颗、600多种珍稀植物种子,践行着“一种基因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的“种子观”,弥补了全球种质资源库中缺乏西藏种质基因的空白。除此之外,他还带领团队从西藏高原香柏中提取出抗癌成分,并在拟南芥等植物中发现了潜力巨大的研究材料。
与此同时,钟扬还积极推动了西藏大学生态学博士点的设立,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史的空白,并培养了第一批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了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名单,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向世界。
“钟大胆”——科研路上的先锋者
在钟扬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中,他这样写道:“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长期的高原生活和过高的工作强度使钟扬出现心脏肥大等病症。但即便痛风发作时,他仍拄着拐杖坚持带学生采样。他不断在青藏高原上刷新着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在一次阿里地区的外出采样中,他的学生认为阿里太高、太苦,而且物种较少,都不愿意去。钟扬告诉大家,“正因为别人都不愿意去,我们才去!阿里地区肯定还有未被发掘的特有植物,可能对国家有着重要价值。”
2015年,钟扬因脑出血被医生严禁再赴西藏。但他以“时间不够”为由,毅然决定继续飞行,在城市与高原之间来回辗转。“西藏的工作不能停,植物等不起” 成为他的口头禅。
在海拔5000米的珠峰北坡,他冒死采集高山雪莲种子;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发现世界最高海拔乔木巨柏;为收集“鼠尾草”种子,连续3年蹲守高原花期。每一粒种子都见证了他追求真理的科研之路。
传播科学文化的“科普明星”
西藏、上海,钟扬常常穿梭于东西部之间,在数千米海拔落差中两头奔波,一边搜集植物种子,一边在无数人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在课堂上,他永远充满激情。钟扬带学生去实验室观察种子、在校园辨认植物,他发起的“科学快车”科普项目,为全国200多所中小学开展讲座,让科学触达更多孩子。实验室门口“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对联,是他对育人的坚守。
钟扬的博士生孙畅曾回忆起他的老师,说道:“为了让科普讲座生动有趣,表现出脱口秀的感觉,那些脱口而出的段子是他在家对着镜子反复练出来的。”钟扬连续17年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是深受欢迎的“科普明星”。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他双肩背包里的很多张小纸条被写满了工作信息——9月26日,回到复旦大学上党课,带大家学习科学家黄大年的先进事迹;9月28日,前往拉萨,参加29日的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
“有些事情是难,但再难,总要有人去做。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去做。”钟扬常常这样激励学生。作为一个植物学家,钟扬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当发现蒲公英开花且结了种子,他就会用手抓一把,摊开手会发现大约有200颗种子。当清风吹过,手里的种子便会飘向远方。现在让我们接过这颗“种子”,时时浇灌心中的理想与信念,让科学家精神生根发芽,长成强壮有力的参天大树。
参考资料:
1.“求是网”公众号.国家生态安全的守护者钟扬
2.“新华社”公众号.他33岁辞去副厅级职务,每天工作20小时,只为了一件事……
3.“藏大发布”公众号.无私奉献高原 播种科学未来——追忆钟扬教授在西藏大学工作的点点滴滴
4.“复旦大学”公众号.建功立业新时代 | 追记钟扬:未竟的事业,已有更多担当的肩膀
5.“复旦大学出版社”公众号.追思 | 钟扬,一个真正的师者,一个播种未来的人
6.“瀚海档博”公众号.钟扬:少年班走出的交叉学科拓荒者
7.“薪火湘传宣讲团”公众号.钟扬:一颗追梦的“种子”
8.“报告时代之声”公众号.归来仍是纯真少年(节选)
9.“廉洁程园”公众号.致敬榜样 | “最美奋斗者”钟扬:一个基因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希望,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来源:北京科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