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北平原的青纱帐化为焦土,一座地下长城在冀东大地悄然崛起。1943年寒冬,焦庄户村民如何用铁锹镐头凿出11.5公里的"地下血脉"?"三通四能五防"的地道体系暗藏何种战争智慧? 从马福秘密入党化名"老统一",到鸡毛信的绝妙传递,再到"地车"穿越狭缝的生命接力——本期《烽火青简照京华》带您潜入焦庄户地下长城,触摸"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鲜活注脚,跟随《忆平三蓟联合县一区妇运工作》的质朴文字,聆听土炕灶台间迸发的抗战强音。
铁锹镐头
凿出11.5公里的"地下血脉"
焦庄户战略地位
焦庄户地道战是人民智慧创就的“地下长城”。焦庄户村在战争时期隶属于冀东抗日根据地,是日军“治安强化运动”的重点区域,也是中共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前哨,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无坚可守的华北平原,日军设置了多个封锁线,各地抗日武装之间的联系被完全中断,日军的“扫荡”计划日益残酷,实施了残忍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焦庄户村的老村长马福从1943年开始带领村民挖建地道。
地道网的逐步形成
最初,焦庄户开挖的是仅容一人爬行的简易地道,用于紧急隐蔽。后来在与敌斗争的过程中,地道扩展为网状结构,同时内部配备了防水、防毒气的翻板设施,设置了瞭望孔和射击孔,充分利用村内外的地形而形成区域联防体系。在炕头、灶口、碾盘下、牲口槽、水井壁等处均设有出入口,地道内部还设有指挥所、会议室、休息室等设施,甚至还在地道内设立“地下村公所”。最终,以焦庄户村为中心,这里形成了一条全长11.5公里的地道网,地道内纵横交错、户户相通,具有了“能藏、能打、能走、能生活”的综合功能,形成了一座具备强大防御和攻击能力的“地下长城”。
人民第一堡垒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焦庄户军民在党的带领下,对敌作战150余次,俘虏敌人60余人,击毙击伤敌人130余人。由于战功卓著,1947年被顺义县人民政府授予“人民第一堡垒”的光荣称号。如今,“人民第一堡垒”的这面旗帜在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内得以妥善保存,历经时代变迁,旗帜鲜艳如初。
重点人物、文物
焦庄户村第一位党员——马福
1939年夏,八路军邓宋纵队第3支队来到焦庄户,宣传抗日救国,组织成立青救会、妇救会、民兵自卫队、儿童团等。当时40岁出头的村民马福秘密入党,成为村里第一名共产党员。马福也是全村对敌斗争的带头人,是焦庄户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也是第一任村长。
马福为八路军在山洞里隐藏了一些军需物资,但是由于汉奸特务的出卖,很快走漏了消息,日伪军要捉拿马福,马福在群众的掩护下得以虎口脱险。后来日伪军又放出消息,悬赏捉拿马福,马福有一斤分量,日伪军就给一斤钞票,马福同志不得已在自家的坟地里做了一个假坟。
一次日伪军来村里“扫荡”,马福来不及向村外撤,就机警地躲进了储存白薯的地窖。受这次偶然逃生的启发,他想到如果把各家的白薯窖连接成暗道,就可以实现从地下出村。马福找来村里的抗日骨干,一边找人设计方案、一边发动群众,白天犁地搞生产、夜晚用铁铲和镐头挖地道。为了不被日伪军发现新挖出的土,还连夜把土垫在猪圈、鸡窝里。经过一个冬天的奋战,完成了预想的地道工程。
在党的带领下,1942年马福任焦庄户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43年政权公开,马福担任了焦庄户第一任村长,化名“老统一”成为了全村对敌斗争的带头人。
在马福带领下,焦庄户民兵经常到敌占区袭扰、破坏,闹得敌人日夜不宁。1943年秋,马福等带人蹲守,利用地雷炸翻日军的一辆汽车,缴获电台一部,子弹500多发。冬天又冒着大雪连夜破坏敌人电话线10多公里,砍电线杆40多根。
儿童团与鸡毛信
在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里,有一个没有文字、没有信封,甚至没有收件人的特殊信件,空白的信纸上只贴有三根鸡毛,这是抗战时期军民创造的特殊信件——“鸡毛信”。信纸上贴一根鸡毛、两根鸡毛、三根鸡毛,分别代表不同的紧急程度,用于及时向组织传递信息。
作为传送主力军之一,说到鸡毛信,就不得不说儿童团。在烽火战争年代,焦庄户与县区的往来信件多由儿童团完成传送。儿童团从没有出过差错。儿童团的大部分骨干是村战地小学的学生,在抗战后期、解放战争中他们参军、参加地方工作,作为人才被输送出去。
妇救会
焦庄户依托地道英勇战斗的同时,还大力开展支援前线的运动,成为了前线物资保障基地和医疗后勤基地。
1944年,冀热辽十四军分区卫生处第二所也搬到这里,附近的伤病员都到焦庄户来疗养,仅这一年里,村里就接待了近六百名伤病员。
村民们对伤员们如亲人一般,尤其是妇救会的成员们,常常昼夜照料伤员,提供饮食、换药、消毒等细致照护。一旦有敌情来袭,伤员们会迅速被转移到地道中,确保他们的安全。
兵民是胜利之本
纪念馆门口"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雕塑!“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个重要论断出自毛泽东写于1938年5月的论著《论持久战》。“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论断的提出,总的背景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以来,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拉开。1938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因为7月,就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一周年。进入1938年,毛泽东一直在思考一件大事:怎样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论持久战》讲演。他强调,持久战的基础是广大民众。而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把握住关键环节。毛泽东明确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当11.5公里的‘地下长城’在胶泥岩层中蜿蜒生长,焦庄户的土锹镐头凿穿的已不仅是地质的壁垒!80年后的今天,翻板上凝结的黄土清水早已干涸,但‘凹’字机关里深藏的东方智慧仍在诉说:战争的伟力,不在坚船利炮,而在人民性与正义性。
从《论持久战》的如炬判断到‘人民第一堡垒’的鲜活实践,历史终将证明——当国家与人民的血脉彻底交融,大地本身就会成为侵略者无法逾越的叹息之墙。
本节目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中心与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共同推出
采访:常历、张綦哿、詹一
音频:常历
视频:常历、张綦哿、詹一
摄影摄像:常历、张綦哿、詹一
微信编辑:詹一
统筹监制:张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