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河北、广东、上海等地陆续发布了2026年艺术类省统考的考试时间、规则与官方指定题库,艺考将在11月底陆续开始。省统考是每个艺考生必须闯过的关卡,在最后冲刺的两个半月,应该做哪些准备?多位专业教师从艺考评委角度,归纳总结了省统考的最新要求及各专业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建议。
【民乐】
不扎堆热门,不盲目求难
“十几年前我刚工作时,考生学琴时间都比较长,至少有5年到10年,整体程度相对要好一些。”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扬琴专业硕士生导师卞秀峰说,现在由于文化课要求比较高,学生们在学琴、练琴方面投入的时间明显减少了很多。有些考生在培训机构短期内突击几首曲子就参加艺考了,因此,在考试时明显表现出基本功薄弱等问题,比如,有些吹管乐器的音色品质不佳,其基础音色都缺乏良好的规范。古筝考生因为基数较大,程度好的学生多一些,而扬琴、竹笛等乐器的考生数量少,整体水平较往年明显下降。她建议备考同学最好寻求专业老师的指导,通过系统训练来规范音准、节奏和音色等基本功,并提升音乐表现力,从而有效提高考试成绩。
卞秀峰观察到,近两年艺考乐器选择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方面,古筝等热门乐器报考密度过高,竞争异常激烈;而民族乐团及室内乐亟需的扬琴等乐器则考生寥寥。另一方面,因中阮相较于琵琶、二胡更易入门,选择者日增。与此同时,部分考生采取“逆向”报考策略,选择笙等冷门乐器以提升录取机会。
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合奏教研室主任唐进说,有小部分考生存在选曲难度过大、盲目“拔高”的情况,其实自己根本无法驾驭,在快板部分节奏都不稳,评分肯定不高。他建议考生根据自身的基本功、技术能力选择合适的曲目,不要盲目求难,应更注重曲目的技术完成度和音乐表现力。
【管弦乐】
提升理解力与表现力
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副主任谢楠指出,近年艺考中存在一个普遍通病:考生过度聚焦演奏技巧,却忽视了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导致对各时期乐曲风格的把握失准。对此,她为已准备充分的考生指出核心突破口:在冲刺阶段,应着力寻求对音乐的更高层次表达,通过提升个人审美,将对作品的理解与自身的审美诉求融入演奏之中,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同时,她提醒考生注意,备考阶段,日常的基本功训练必不可少——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往往是基本功特别扎实的学生。
“较好的音乐表现力更能吸引考官的注意力。”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任汤芷诺提醒管乐考生,无论练习曲还是乐曲,在选择考试曲目上应挑选能在短短几分钟内把自己的强项和优势发挥出来的乐曲或片段;不要一味追求高难度、超出自身演奏水准的乐曲,尽量以乐曲整体风格的把握、演奏表现力和张力为着重点。另外,紧张的气息会影响音色及音准的控制力,以往有不少考生在现场因紧张导致节奏失控、演奏效果大打折扣。她建议,考生平时也要注重缓解紧张情绪方面的呼吸训练,比如,上台前深呼吸30秒等方法可以有效解压。
【声乐】
清唱更考验音准与乐感
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李立平介绍,去年浙江省统考声乐考试要求考生清唱。清唱过程中,考官们根据其演唱作品的难度、声乐技巧,包括音质、音色,气息的控制,对音准、节奏的把握,作品的完成程度等,进行综合评审。每个考场有7位考官,评分采取去掉高低分、取平均分作为最终成绩。
“从考官的角度看,清唱的评价标准跟以往带钢琴伴奏演唱有些不同。”李立平分析,没有钢琴伴奏,演唱艺术歌曲没有钢琴与人声的互动部分,无需考察两者的配合度、默契度,以及人声与乐器的互动效果、强弱对比,完全根据考生的演唱即人声的展现来评分。因此,清唱对考生的音准、节奏的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演唱中稍有一点瑕疵都非常明显,所以,他建议考生更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李立平总结,除了考生的演唱程度参差不齐之外,许多在选曲方面存在问题:有些考生演唱的作品并不适合自己的嗓音和声部,比如,男中音一定要唱男高音的作品,得分肯定不会高;有一些考生选择的曲目太简单、不专业,而有些考生选择的作品难度过高,自己完成不了,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成绩。他建议考生选择适合自己嗓音、能够展现自己优势的曲目。
“文化课分数线连年上涨,专业文化两手抓才能成功上岸。”现就读于广东某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张艺鑫介绍,去年她参加广东省音乐术科统考,整体难度适中,但是考查很全面,对考生基本功技能和心理素质要求非常高,因此,备考过程中要练好基本功;在重视专业训练的同时不能放下文化课,避免因为文化课分数不够,与自己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
徐丽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