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打造土地延包“示范样板”,全面筑牢乡村振兴“坚实根基”。
“新承包合同到手,心里踏实多了,种起地来也更起劲了!”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重大决策部署,昌平区坚持“稳”字当头,自2023年以来完成了4个村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以下简称二轮延包),让农民获得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这其中,昌平区二轮延包试点工作团队紧扣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主线,创新延包机制、程序,聚焦矛盾症结攻坚,边探索、边总结、边实践,高质量完成延包试点各项工作,为农户筑牢土地权益“保障网”,为北京市全面开展二轮延包工作贡献可复制的“昌平经验”,获评昌平区2025年7月“快干之星”。
建机制:高位统筹锚定方向
延包试点工作一头连发展,一头系民生,必须走稳每一步。为确保工作有方向、不偏航,二轮延包试点工作团队着力构建了组织领导、工作推进、能力提升“三个机制”,系统谋划、高位布局,让延包试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在组织领导机制上,我们充分发挥统筹枢纽作用,积极将农业农村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的政策指导,与相关镇村的工作实际紧密相连,通过围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反复交流研讨,推动各项政策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案。”二轮延包试点工作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在工作推进机制上,二轮延包试点工作团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科学设置“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协同工作体系,让延包从“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
此外,在能力提升机制上,二轮延包试点工作团队多途径搜集全国试点经验,梳理昌平土地确权档案,全员参与业务培训,提升工作技能水平,确保“懂政策、会落地”。
创方法:精准服务破解难题
“延包试点工作不能‘一刀切’,精准施策、因户制宜十分重要。”二轮延包试点工作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二轮延包试点工作中,工作团队紧紧围绕“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使命,结合实际选取适合不同村的土地承包方式。始终坚持依法依规、尊重民意的工作原则,组织多轮信息排查,与镇、村共同研究各类延包难题的解决思路,统筹兼顾政策刚性与民生温度,积极回应解决各类矛盾,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以制度约束保障延包程序规范,以责任落实护航延包权益公平。
二轮延包试点工作的顺利完成不仅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保障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也为全市延包提供了宝贵经验。4个延包试点村形成了五项典型做法,被纳入市级第一批土地延包试点案例集,其中一村的创新实践获《京郊调研》刊物全文刊登,为全市开展土地延包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昌平样板”。
启新程:试点经验助力振兴
如今,4个试点村已全部完成家庭承包合同签订。延包试点工作不仅为农户权益“上保险”,还化解了符合延包资格条件人员无地(利)的问题,为村集体乃至全区后续在持续适度规模经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打下坚实制度基础,让广大农民吃下长效“定心丸”。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典型示范引导,积极总结经验、提炼做法、夯实基础,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大动能。”二轮延包试点工作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图文来源:北京昌平微信公众号徐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