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需要引导;引导,需要工具
2025-09-19 22:0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什么是舆论?舆论原指“舆人之论”。舆人,本意是造车的人,舆台之人,专指政治地位低下的劳动者和被奴役者。因为在封建专制时代,这种人是社会的绝大多数,因而“舆人”的引申义是“众人”。 所以,舆论一词,《辞海》的解释是:“众人的议论”。

在古代,“舆论”的近义词是“清议”。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横滨办了一份报纸,名叫“清议报”, 清议报的第一条宗旨便是“维持中国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此处的“清议”与“舆论”同义。清议报,意思也就是舆论报。无论是“舆论”还是“清议”,原来的意思都是指批评、不满意的声音、不好的评价。逃亡在日本的梁启超,对还在西太后主政之下的大清朝,肯定是不会感恩戴德的,他要“维持”的关于中国的舆论,自然也不会是正面的评价。《晋书·王沉传》说王沉,“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这里的“诽谤之言”和“舆人之论”并列,意思是相近的,都是指“批评之言”。相传古代尧舜时,于交通要道树立木牌,称“华表木”,又叫“谤木”,让人往上面写谏言。可见“诽谤”之本意是指批评,而非近世污蔑诋毁之意。再看“清议”这个词,从字面上看,它似乎是指公正、客观的评论,但这个评论在古代多指民间坊里对官吏和人物的批评。顾炎武《日知录·清议》:“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举里选,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议,终身不齿”——玷者,污损也;只要被“清议”,就终身失去了被举荐做官的资格。由此可以证明:截止到梁启超时代,所谓清议和舆论,都是批评的声音和否定性的评价。

然而,我们今天所说的舆论,含义比中国古代所说的“舆论”一词内涵已经有所扩大。今天所说的舆论,不仅仅指批评性意见、否定性评价,也不仅仅指不满意的声音,而是包括中性的意见和客观中肯的正面评价,包括拥护的和反对的。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公众意见”的代名词。比如说,“我们要密切关注舆情”,这里的舆情,就是指“舆论动向”;我们说,“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舆论”,这里的“舆论”,也并不专指批评性意见和反对性意见。也就是说,“舆论”的定义,应该回到本文开始的那句话:舆论,就是众人之议论。众人之议论,是中性的,可以是赞成、拥护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可以是批评的,也可以是褒奖的。

但是笔者认为,用“众人之议论”来解释“舆论”是不完整、不到位的。如果说,国家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关注舆论的话,那么“众人之议论”是无法关注或者说是无须关注的。为什么?您听过群口相声吗?假如三位或者更多的相声演员同时发声,而他们所说的台词又各不相同,作为听众的您,能欣赏到什么?对,什么也欣赏不到。必须静下来听他们一个一个地说,而且还必须得围绕一个主题说。再假如,有十几个人在一个场所之内,仨一群俩一对地一起发着议论,而且围绕着不同的话题,你能听清楚什么?对什么也听不清。所以,严格来说,“众人之议论”如果议论的不是一个话题、表达的不是同一种意见,那只是噪音而已;噪音么,自然是无法关注、也无须关注的。

那么,什么是舆论呢?笔者以为,舆论,是指同一时期内,同一范围内的多数社会成员对于同一问题或事物的同一评价和看法,而这个看法和评价将影响和决定着该问题或事物未来的发展和变化。——请注意,我这里用了四个“同一”。如果不是“同一范围内”,那么就引不起多数成员的共同关注;引不起共同关注就形不成多数成员的共同意见和看法,因而也就更谈不上对被关注度问题或事物的影响了。无论在任何时候,舆论都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之成为维持社会的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向前发展的正能量。

如今是网络时代,社交平台和微信的出现使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布消息、发表看法。但这些发言如果不是围绕同一个话题、引不起多数人的关注、形不成同一种看法,那就不是舆论,而仅仅是噪音杂音而已。尽管在众多的发言中有不少正确的意见、中肯的看法、有价值的建议,那也无可奈何地被淹没在噪音之中,引不起关注、起不到任何作用。众声喧哗,七嘴八舌,不是舆论。因为如此嘈杂的声音除了热闹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但这并不是说,对社交平台和微信上出现的声音可以放任不管。平台和平台的管理者有责任对网上出现的不文明的、违背公序良俗的、有可能危害公共利益的声音加以约束和限制。对那种动辄用污言秽语辱骂不同意见的现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坚决予以消除。

因为社交平台是谁都可以发言的地方,因为社交平台上的声音是杂乱无序的,所以社交平台不能承载起引导舆论的使命。如果承认舆论需要引导的话,那么手里就必须有引导舆论的专门工具才行,而报纸,就是引导舆论的专门工具之一,并且是首选。说“如今报纸没人看”所以就轻言放弃,让一些有经验的编辑记者离开熟悉的岗位改行去搞“新媒体”将来难免有后悔的那天。恕我直言:“报纸没人看”责任不在报纸,而是在于管理报纸和办报纸的人。


作者:

宗春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