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福布斯》公布了“2025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以表彰在气候行动和绿色转型中具有全球影响力的50位人物。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入选,是入选者中唯一的中国学者代表。该校第一时间在官网发布了这一消息。
业内人士评价说,入选“2025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不仅是对俞孔坚个人的学术与实践贡献的认可,也体现了我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思想引领力。
右一为俞孔坚教授
1997年回中国后,俞孔坚着手成立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开创了“土人设计”事业。他是“海绵城市”理论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推动将其纳入国家政策。他在 250 多座城市完成了超过 1000 个海绵城市项目,其中包括公园、开发新区和其他基础设施,为应对洪涝、改善生态与提升城市韧性提供了中国方案。
据《福布斯》称,入选者分别来自学术界、企业界与政界。他们正在以创新与实效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入选者中包括,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英国自然学家大卫·阿滕伯勒爵士、德国气候科学家约翰·洛克斯特伦,以及新加坡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部长格蕾丝·傅等。
气候危机加剧了世界许多地区的降雨强度,使得防洪需求更加紧迫。有资料表明,在过去 25 年间,灾难性洪水增加了 134%。自 2000 年以来,全球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 7300 亿美元。与此同时,据最近的一项国际研究显示,全球约 30% 的含水层正面临加速衰竭。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预测,到 2100 年,过去每百年一遇的沿海洪灾,可能会演变为每年发生一次。
为了应对这一严重危机,俞孔坚倡导和践行“海绵城市”的理念,在城市积极建造能安全蓄水的元素,如河岸湿地、透水的铺装、可渗透绿地和生态调蓄池等。据称,这些措施不仅能防止携带污染物的地表径流,还能补充地下水资源。
俞孔坚主持完成的设计方案,注重减缓山洪暴发时的急速水流。常用蜿蜒的溪流、大面积的新建湿地和梯田景观来放缓并蓄积暴雨径流。这些设计可自然适应潮汐和季节的波动,既降低了洪峰,又通过减少水土流失和过滤污染物来改善水质。
俞孔坚首次将“海绵城市”原则付诸实践,是2000年在广东省中山市把一个旧造船厂改造成了公园。在他的主持下,设计中把水岸做成了梯级生态滨水,既保护了生态系统,又保证了雨洪排泄。最新的设计成果之一,是在泰国曼谷设计了班加科特森林公园, 将旧烟草厂、仓库的场地,用 18 个月的时间,改造成了 104.5 英亩的公园。其中有3个人工湿地和近百个小岛,可以容纳 50 万立方米的雨水。
据报道,其他国家也开始借鉴海绵城市的理念。丹麦哥本哈根正实施的项目中,包含了俞孔坚倡导的许多设计原则,数百个基于自然的防洪系统已投入使用。(铁铮)
俞孔坚教授主持完成的泰国班加科特森林公园设计
俞孔坚教授主持完成的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