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最老古树超600岁!四个人手拉手才能围住——
2025-09-20 21:0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城市副中心火热的建设图景中,151株散落于15个街乡的古树静静矗立。它们有的扎根交通枢纽旁看红砖平房变成亚洲最大地下TOD,有的守在行政办公区旁见证“通州速度”的诞生~今天,通州小布带您了解一下这些古树的故事——

600多岁古树,四个人手拉手才能围住

“来,你试试抱这棵树,得四个人手拉手才能围住。”在皇木厂村的古槐下,72岁的赵新华招呼着访客。

这棵通州“最大古树”胸径165厘米,树高17.4米,冠幅20米,相传是明代管理皇木的官吏所植,树龄超600年。

“你看树根旁边,以前还有个长1米、粗33厘米的铁柱子,是当年拴漕船用的,船夫卸完皇木,就坐在树下歇脚。”赵新华蹲在树旁,指着地上的印记说。

皇木厂村因永乐年间储存建造故宫的木材而得名,当年从四川、江西运来的楠木、杉木,先在此地卸船,再转运进京。

“这棵树见过当年的热闹:漕船排满运河,搬运工喊着号子卸木材,商户在树下摆摊,宫里的太监来这里督办差事。后来漕运衰落了,可树还在,它瞧着咱们村子从靠河吃饭,变成现在发展民俗旅游。连外国人都来树下拍照。”赵新华是土生土长的皇木厂人,听着古树的故事长大。

塔顶奇迹

300岁的塔榆活成“树坚强”

清晨6点,在西海子公园的塔榆下,78岁的张大爷告诉记者,这棵树可是个“奇迹”,在塔顶上长了300年,移栽下来还能活。张大爷口中的“奇迹”,是一级古榆,也是通州人熟知的“塔榆”。

公园工作人员王致远指着树旁的石碑介绍,石碑上的“塔榆记”,写着清康熙三十七年修燃灯塔,榆钱随泥掉进瓦垄,长出幼树。

这棵榆树在13层的塔顶上,仅靠瓦缝里的薄土生存,却硬生生长了近300年。“1987年修塔时,它已经枝杈干枯、满是虫洞,胸径才17厘米,大家都觉得活不成了,没想到移栽到这里后,园林师傅天天来浇水、治虫,现在冠幅有5米,胸径也长到30厘米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棵奇迹古树快有下一代了。“去年我们采集了塔榆的种子,用泡水、密封、沙藏三种催芽方式,现在已经培育出七八棵幼苗。”

通州区林业工作总站副站长魏多指着院子里培育的幼苗说,这是通州首次用“幼化”方式延续古树基因,未来这些幼苗可能会种在运河边,让塔榆的故事继续传下去。

350岁国槐

树冠能罩住半个篮球场

“你看这张2006年拍的照片,古树背后还是杨坨村的红砖平房,那时候村民在树下晒玉米,孩子们围着树根追跑。”

在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地旁,摄影师武政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的树是一级古树,树龄约350年,枝叶繁茂。

武政回忆,第一次拍摄时,巨大的树冠能罩住半个篮球场。村民都叫它“坨上树屋”,夏天纳凉、冬天晒暖,红白喜事都要在树下摆几桌。

如今再站在这里,照片里的平房已化身30米深的枢纽基坑,巨型吊车在古树不远处作业,却没让这棵老树半点惊扰。建设方不仅绕开古树保护范围规划施工路线,还搭了双层围挡,连基坑土钉施工的水泥用量都反复测算怕震动影响根系。

按照规划,枢纽建成后,这里将建起以古树为中心的下沉式广场,座椅、照明与绿化景观围绕古树周边展开,既能让旅客歇脚,也能通过科普牌讲述古树与运河的故事。

保护200岁“瘦小槐树”

周边专门建起微花园

“小时候总觉得这棵树‘没出息’,别的槐树长得高大粗壮,它却细细瘦瘦的,枝桠还歪歪扭扭。”

在郝家府路与崇善中街的路口,73岁的郝文泽蹲在国槐旁,手指拂过树干上的纹路——这是郝家先祖种下的五株槐树中仅存的一株,2023年被认定为二级古树,树龄超过200年。

2016年,行政办公区开始建设,郝家府村面临搬迁,区园林绿化局不仅没让古树“挪窝”,还专门为它建起街边微花园。

针对土壤储水差的问题,砌上挡墙防止水土流失,又在树下种上丹麦草、月季、丁香,既保土又美观。现在还立上科普牌,把郝家与古树的故事告诉大家。

“现在村里搬上楼了,我每天遛弯路过老槐树总要停下来看看。”郝文泽站在古树旁,望着一街之隔的行政办公区大楼,玻璃幕墙倒映着古树的影子,形成奇妙的古今叠印。

区园林绿化局义务植树科负责人刘平介绍,去年专门给古树做了复壮,改良土壤、枝冠整理。

通州已建设9处古树保护试点,古树不是孤立的“老古董”,要让它和现代城市共生。比如这里,旁边上班的人群午休时来树下散步,既能放松,也能听听老通州的故事。

古树成了通州“运河文化游”亮点

沿京塘路向东,张家湾里二泗村的佑民观里,一株约360年树龄的古槐虬枝盘曲,树干上还留着当年修复的痕迹。

而在漷县镇东寺庄村,村口两株古银杏一雌一雄。相传植于清初,每到秋天,金黄的叶片落在地上,像铺了一层“黄金毯”。

去年秋天,村里在银杏树下举办“丰收节”,老人们讲起银杏树的故事,年轻人拍照发朋友圈。

这些散落在乡村的古树,如今都成了通州“运河文化游”的亮点:皇木厂村因为古槐成了旅游村,里二泗村把古槐故事编进了村史,东寺庄的银杏树下成了网红打卡点。

古树不是死的文物,是活的历史书。通过挖掘古树背后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通州不仅有现代新城,还有着“一京二卫三通州”的漕运辉煌。

责任编辑 韩欣宇


作者:

北京通州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