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作的特别节目《生态中国》,在中文国际频道(CCTV-4)和总台旗下融媒体热播。该节目以融媒体形态呈现,围绕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等主题展开,立足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交汇点,在主题立意上锚定系统治理的时代命题,在叙事策略上构建多元对话的立体框架,在艺术表达上融合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张力,全景式呈现新时代中国生态治理的壮阔图景。该节目不仅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更以学术化的深度与大众化的表达,完成了一次对中国生态治理经验的创造性转化。
一、主题立意:锚定“系统治理”的时代命题,构建生态叙事的理论坐标系
《生态中国》系列节目的核心突破,在于其跳出单一生态要素治理的叙事,将主题立意牢牢扎根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形成与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同频共振的理论纵深。这种系统性不仅体现在单集内部的要素联动,更贯穿于五集内容的宏观布局——从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美丽中国 规划先行》),到福建“陆海统筹”的海洋治理(《有福之海 蓝色答卷》);从肇庆“三绿并举”的绿化观升级(《“植”此青绿 不负青山》),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锁边合龙”(《绿进沙退 “疆”来可期》),再到若尔盖山水工程的“整体修复”(《山水工程 永续之路》),五集内容分别对应国土空间规划、海洋生态建设、国土绿化、荒漠化防治、中国山水工程五大领域,共同构成“全域覆盖、要素协同”的生态治理网络。
该节目高光彰显了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如《美丽中国 规划先行》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通过“一张底图”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这种从“单要素治理”到“多要素统筹”的转变,直指生态治理的核心矛盾;在《山水工程 永续之路》中,若尔盖湿地修复不再局限于湿地本身,而是联动草原、沙地、河流等要素,通过39个子项目形成“流域保护修复单元”,其逻辑正是“生态系统整体性”理论的实践转化。“中国山水工程”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将所有生态系统视为“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方法,通过不懈努力恢复了中国数百万公顷的土地,更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同时,节目主题立意始终紧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内核。《绿进沙退“疆”来可期》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锁边林”不仅是防沙治沙工程,更通过种植沙漠玫瑰形成“生态-经济”双循环;《有福之海 蓝色答卷》里,连江海洋牧场的“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模式,将养殖与碳汇结合,实现“渔业产量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这种“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的辩证统一,恰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象诠释,使主题立意既具国家战略高度,又含民生温度。
二、叙事亮点:构建“多元对话”的立体框架,实现专业叙事与大众传播的平衡
《生态中国》系列节目在叙事上突破了传统生态纪录片“旁白解说+景观展示”的单一模式,通过“体验者-专家-实践者”的三元对话框架,构建起兼具专业性与感染力的叙事网络,这一创新既符合电视专题片“真实性”原则,又暗合叙事学中的“多声部对话”理论。
“体验式叙事”是该节目最鲜明的叙事标识。五集均以“生态体验小分队”(主持人+专家+博主)为叙事线索,通过实地探访、任务体验等方式将观众带入治理现场:在《美丽中国 规划先行》中,主持人与博主体验“15分钟社区生活圈”,通过寻找便民设施的任务,让抽象的规划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山水工程 永续之路》里,体验者亲手扎制柳沙障,在劳作中理解“工程+生物措施”的治沙逻辑;《绿进沙退“疆”来可期》中,跟当地人一起扎草方格的互动环节,让“锁边合龙”的宏大叙事落地为具体的劳动实践。这种“参与式观察”既保留了纪录片的纪实性,又通过“具身认知”降低了专业知识的接受门槛。
“专家解读+实践者叙事”的双轨并行,则强化了叙事的学术性与真实性。一方面,段进院士(国土空间规划)、裴向军教授(中国山水工程)等专家以专业视角拆解生态治理逻辑,如《美丽中国 规划先行》中对“三区三线”的解读,《有福之海 蓝色答卷》中蔡锋所长对“蓝碳”机制的阐释,为叙事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治沙人常青、护林员范宗骥等实践者的亲身讲述,赋予叙事情感厚度——如《绿进沙退“疆”来可期》中,常青30余年扎根沙漠、创建塔中沙漠植物园的故事,让“生态坚守”从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人生选择。这种“专业话语+民间叙事”的融合,既避免了学术化叙事的晦涩,又消解了大众化表达的浅浮。
此外,叙事时空的“纵深感”是另一亮点。《生态中国》擅长将历史脉络与现实实践交织:《“植”此青绿 不负青山》中,“岳山造林大会战”的历史记忆与当代义务植树的创新模式形成对照,展现绿化观的传承与升级;《有福之海 蓝色答卷》里,福州罗星塔作为“中国塔”的历史地位,与当下“海上福州”战略形成时空对话,暗示海洋治理的历史延续性。这种“历史-现实”的叙事张力,使生态治理不再是孤立的当代实践,而成为贯穿古今的文明命题。
三、艺术创新:融合“科技与人文”的视听语言,拓展生态类题材节目的表达边界
《生态中国》系列节目在艺术表达上打破了传统生态纪录片“重景观、轻叙事”的局限,通过科技赋能的视听创新与人文浸润的细节捕捉,构建起“硬核科技+软性情感”的双重审美维度,为生态题材节目的艺术表达提供了新范式。
科技手段的创造性应用是其最突出的艺术特征。该节目大量运用无人机航拍、红外相机监测、三维建模等技术,将生态治理的“不可见”转化为“可见”:《美丽中国 规划先行》中,元荡湖治理前后的航拍对比图,直观呈现“劣Ⅴ类水到Ⅳ类水”的生态蜕变;《“植”此青绿 不负青山》中,探地雷达对“红锥王”根系的扫描,使古树保护的“地下工作”浮出水面。这些技术不仅是叙事工具,更成为“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的直观证明,其艺术价值与主题表达形成互文。
在人文表达上,《生态中国》擅长以“微观细节”传递生态情感。《绿进沙退“疆”来可期》中,沙漠玫瑰的绽放与治沙人如克牙木的笑容形成镜头呼应,将“锁边合龙”的宏大成就转化为个体的情感共鸣;《有福之海 蓝色答卷》里,闽江河口湿地招潮蟹的“舞动”与勺嘴鹬的迁徙,以生物的生命力佐证生态治理的成效。这种“以小见大”的细节捕捉,既符合纪录片“真实性”的美学要求,又通过“万物有灵”的隐喻传递生态伦理,避免了宏大叙事可能导致的情感疏离。
此外,“跨媒介叙事”的探索拓展了艺术边界。该节目不局限于电视屏幕,更通过“红外相机影像”“碳汇数据图表”“卫星遥感地图”等跨媒介元素的融入,构建起“视听-数据-文本”的复合叙事场域。如《山水工程 永续之路》中,若尔盖沙化土地治理的“数据对比图”与实地拍摄画面交替出现,使“沙化年递增率从5.32%降至-1.36%”的抽象数据获得视觉生命力;《有福之海 蓝色答卷》中,“蓝色碳票”的实物展示与交易流程的动画演示,让“碳汇交易”这一复杂机制变得清晰可感。这种融合体现了数字时代节目“媒介融合”的创新趋势。
《生态中国》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还探索出“学术性与大众化”“硬核科技与软性情感”兼容性表达范本,更为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构建了可感知、可传播的叙事体系,从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一次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