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呈现中国生态治理壮阔图景——评《生态中国》生态叙事的范式革新
2025-09-22 20:3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作的特别节目《生态中国》,在中文国际频道(CCTV-4)和总台旗下融媒体热播。该节目以融媒体形态呈现,围绕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等主题展开,立足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交汇点,在主题立意上锚定系统治理的时代命题,在叙事策略上构建多元对话的立体框架,在艺术表达上融合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张力,全景式呈现新时代中国生态治理的壮阔图景。该节目不仅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更以学术化的深度与大众化的表达,完成了一次对中国生态治理经验的创造性转化。

一、主题立意:锚定系统治理的时代命题,构建生态叙事的理论坐标系

《生态中国》系列节目的核心突破,在于其跳出单一生态要素治理的叙事,将主题立意牢牢扎根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形成与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同频共振的理论纵深。这种系统性不仅体现在单集内部的要素联动,更贯穿于五集内容的宏观布局——从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美丽中国 规划先行》),到福建陆海统筹的海洋治理(《有福之海 蓝色答卷》);从肇庆三绿并举的绿化观升级(《此青绿 不负青山》),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锁边合龙(《绿进沙退 来可期》),再到若尔盖山水工程的整体修复(《山水工程 永续之路》),五集内容分别对应国土空间规划、海洋生态建设、国土绿化、荒漠化防治、中国山水工程五大领域,共同构成全域覆盖、要素协同的生态治理网络。

该节目高光彰显了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如《美丽中国 规划先行》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通过一张底图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这种从单要素治理多要素统筹的转变,直指生态治理的核心矛盾;在《山水工程 永续之路》中,若尔盖湿地修复不再局限于湿地本身,而是联动草原、沙地、河流等要素,通过39个子项目形成流域保护修复单元,其逻辑正是生态系统整体性理论的实践转化。“中国山水工程”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将所有生态系统视为“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方法,通过不懈努力恢复了中国数百万公顷的土地,更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同时,节目主题立意始终紧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内核。《绿进沙退来可期》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锁边林不仅是防沙治沙工程,更通过种植沙漠玫瑰形成生态-经济双循环;《有福之海 蓝色答卷》里,连江海洋牧场的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模式,将养殖与碳汇结合,实现渔业产量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这种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的辩证统一,恰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象诠释,使主题立意既具国家战略高度,又含民生温度。

二、叙事亮点:构建多元对话的立体框架,实现专业叙事与大众传播的平衡

《生态中国》系列节目在叙事上突破了传统生态纪录片旁白解说+景观展示的单一模式,通过体验者-专家-实践者的三元对话框架,构建起兼具专业性与感染力的叙事网络,这一创新既符合电视专题片真实性原则,又暗合叙事学中的多声部对话理论。

体验式叙事是该节目最鲜明的叙事标识。五集均以生态体验小分队(主持人+专家+博主)为叙事线索,通过实地探访、任务体验等方式将观众带入治理现场:在《美丽中国 规划先行》中,主持人与博主体验“15分钟社区生活圈,通过寻找便民设施的任务,让抽象的规划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山水工程 永续之路》里,体验者亲手扎制柳沙障,在劳作中理解工程+生物措施的治沙逻辑;《绿进沙退来可期》中,跟当地人一起扎草方格的互动环节,让锁边合龙的宏大叙事落地为具体的劳动实践。这种参与式观察既保留了纪录片的纪实性,又通过具身认知降低了专业知识的接受门槛。

专家解读+实践者叙事的双轨并行,则强化了叙事的学术性与真实性。一方面,段进院士(国土空间规划)、裴向军教授(中国山水工程)等专家以专业视角拆解生态治理逻辑,如《美丽中国 规划先行》中对三区三线的解读,《有福之海 蓝色答卷》中蔡锋所长对蓝碳机制的阐释,为叙事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治沙人常青、护林员范宗骥等实践者的亲身讲述,赋予叙事情感厚度——如《绿进沙退来可期》中,常青30余年扎根沙漠、创建塔中沙漠植物园的故事,让生态坚守从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人生选择。这种专业话语+民间叙事的融合,既避免了学术化叙事的晦涩,又消解了大众化表达的浅浮。

此外,叙事时空的纵深感是另一亮点。《生态中国》擅长将历史脉络与现实实践交织:《此青绿 不负青山》中,岳山造林大会战的历史记忆与当代义务植树的创新模式形成对照,展现绿化观的传承与升级;《有福之海 蓝色答卷》里,福州罗星塔作为中国塔的历史地位,与当下海上福州战略形成时空对话,暗示海洋治理的历史延续性。这种历史-现实的叙事张力,使生态治理不再是孤立的当代实践,而成为贯穿古今的文明命题。

三、艺术创新:融合科技与人文的视听语言,拓展生态类题材节目的表达边界

《生态中国》系列节目在艺术表达上打破了传统生态纪录片重景观、轻叙事的局限,通过科技赋能的视听创新与人文浸润的细节捕捉,构建起硬核科技+软性情感的双重审美维度,为生态题材节目的艺术表达提供了新范式。

科技手段的创造性应用是其最突出的艺术特征。该节目大量运用无人机航拍、红外相机监测、三维建模等技术,将生态治理的不可见转化为可见:《美丽中国 规划先行》中,元荡湖治理前后的航拍对比图,直观呈现劣Ⅴ类水到Ⅳ类水的生态蜕变;《此青绿 不负青山》中,探地雷达对红锥王根系的扫描,使古树保护的地下工作浮出水面。这些技术不仅是叙事工具,更成为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的直观证明,其艺术价值与主题表达形成互文。

在人文表达上,《生态中国》擅长以微观细节传递生态情感。《绿进沙退来可期》中,沙漠玫瑰的绽放与治沙人如克牙木的笑容形成镜头呼应,将锁边合龙的宏大成就转化为个体的情感共鸣;《有福之海 蓝色答卷》里,闽江河口湿地招潮蟹的舞动勺嘴鹬的迁徙,以生物的生命力佐证生态治理的成效。这种以小见大的细节捕捉,既符合纪录片真实性的美学要求,又通过万物有灵的隐喻传递生态伦理,避免了宏大叙事可能导致的情感疏离。

此外,跨媒介叙事的探索拓展了艺术边界。该节目不局限于电视屏幕,更通过红外相机影像”“碳汇数据图表”“卫星遥感地图等跨媒介元素的融入,构建起视听-数据-文本的复合叙事场域。如《山水工程 永续之路》中,若尔盖沙化土地治理的数据对比图与实地拍摄画面交替出现,使沙化年递增率从5.32%降至-1.36%”的抽象数据获得视觉生命力;《有福之海 蓝色答卷》中,蓝色碳票的实物展示与交易流程的动画演示,让碳汇交易这一复杂机制变得清晰可感。这种融合体现了数字时代节目媒介融合的创新趋势。

《生态中国》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还探索出学术性与大众化”“硬核科技与软性情感兼容性表达范本,更为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构建了可感知、可传播的叙事体系,从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一次成功实践。


作者:

笔力王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