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通州区漷县,有一片广袤的菜田,宛如大地铺展的绿色绒毯,这里便是恒福东珠农业精心打造的3000亩“香港菜篮子”基地。清晨的阳光洒下,菜田里整整齐齐排列的喷灌设备开启,细密的水珠如珠帘,远远望去,天际边竟形成一道瑰丽的彩虹。
漫步菜田,远看似乎与普通农田并无二致,但当你走近,便会惊奇地发现,这里从管理人员、技术员到采收工人,清一色都是南方口音,以广东口音为主。他们种植的,也多是上海青、广东菜心、奶白菜等在南方市场备受青睐的蔬菜。
这一独特现象,让小编心生疑惑:南方人为何要千里迢迢来北京种菜呢?恒福东珠(北京)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总监刘曾贝笑着解开了谜团。
大片绿油油的蔬菜
原来,南方夏季阴雨湿热连绵,不利于蔬菜生长,而北方夏季气候相对宜人,在这里的各种叶类蔬菜能从早春一直种植到深秋,仅在最寒冷的冬季休耕。冬季时,他们便转战南方农场继续耕种,这种“候鸟式”的迁徙种植模式,能确保不同季节都有应季蔬菜产出。
深井水浇灌
走进菜田深处,一行行喷灌设备正为茁壮成长的广东菜心提供着滋润。这里采用深井水浇灌,还会根据作物需求精准配比肥料,进行水肥一体化浇灌。在这样精心的呵护下,菜心叶片恣意舒展,挺拔水灵。
刘总监热情地掐下一棵菜心递给小编:“来,尝尝看,好不好吃。”小编不禁心生诧异,在印象中,菜心通常需要蒜蓉炒或者白灼后才能食用,生吃会不会苦涩呢?带着一丝疑虑,轻轻咬了一口菜心的茎秆,瞬间被惊艳到了——它特别脆嫩,汁水充足,口感清甜,没有一丝涩味。
小编亲测
如此美味的蔬菜,究竟是如何种植出来的呢?刘总监指着远处田垄边的小土包说:“我们的功夫都埋在地底下。”原来,那些小土包是发酵的有机肥。企业从宁夏运来鸡粪,经过一年的发酵后,将其埋入土壤,为蔬菜提供天然、优质的养分。“我们的蔬菜吃的是有机肥、喝的是深井水,自然长得好。”刘总监自豪地说。
此时,菜田里一片繁忙景象,二三十位采收工人正熟练地采收菜心。他们手法娴熟,将二十余公分长的菜心整齐采下,一棵一棵采收,码放于手腕,切口整齐,动作行云流水。眨眼间,菜心便码放至小臂,直到肘窝,所有蔬菜规格一致。
手工采摘
而且码放很有讲究,菜叶不能相互倾轧,以免影响商品性。手臂上摞满后,工人们便将蔬菜转移至采收筐中,并小心地在筐里盖上一块棉布。生产组长说,这是为了防止鲜嫩的蔬菜被烈日烤灼蒸发水分。
“采收蔬菜的都是跟着我们很多年的老工人,最长的已经干了30年了。”刘总监介绍道。
“在工业化时代,如此现代化的农场为何还要坚持手工收割呢?”面对小编的疑问,刘总监说:“手工采摘能最大程度保持蔬菜的完整性和新鲜度,更好地保留营养成分。而且不需要机械燃料,更环保节能。”
蔬菜装筐后,整齐地摆放在菜田垄的路旁。半小时内,它们就会被装上运输车,送往库房进行称重、检查,不符合商品标准的会被及时剔除。随后,这些蔬菜被送至预冷车间,在0到3度的低温中停留8个小时,进行“冷静休养”。经过8小时的低温处理后,蔬菜们被迅速装入冷藏车,车厢内保持低温,确保在运输过程中品质不受影响。随后,这些承载着北方的清新与温度的新鲜蔬菜,将穿越万里山河,奔赴香港的各大市场。由于产自北京,它们被南方食客亲切地称为“北京菜心”,深受青睐。
南方食客的“北京菜心”
每周六上午
在北苑路88号北京优农特色农产品市集上
这里菜心、奶白菜、上海青等蔬菜
将与北京市民见面
负责人还告诉小编,下一步
今年年底这里将建起温室
种植更多北京市民青睐的番茄、西瓜等果蔬
比如“铁皮柿子”等
让更多的市民可以享用到高品质的蔬菜
进一步丰富北京市民的“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