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让保护被看见”万物影像保护2025年度行动大会在杭州举办。百余名国内自然影像从业者、自然保护工作者等各界代表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中国自然保护叙事的能力建设与传播潜力,以更好地用镜头讲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正值第五届人与生物圈国际大会召开之际,使这次大会备受瞩目。
"一张照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职业方向。"万物影像保护理事长、昆山杜克大学研究员李彬彬,是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发起人。她高中时看到北京大学吕植教授与野生大熊猫和谐共处的照片,第一次意识到影像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从那时起,"保护生物学"成为她终身的职业选择。
李彬彬阐释了影像对于保护工作的多重价值。她指出,真正的保护不仅关乎物种本身,更关乎栖息地和一线保护者的付出。许多巡护员长驻野外,却鲜被社会知晓,而影像传播正是让这些默默奉献被看见的重要途径:"鸟撞玻璃"现象通过影像记录和传播,推动了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的建立;巴西潘塔纳尔湿地的美洲豹影像在展现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揭示了栖息地仅5%受保护的严峻现实。她说,这些案例表明,优秀的保护影像能够激发公众对自然保护的深度思考和务实行动。
据悉,2022年成立的万物影像保护,以"让保护被看见"为使命,致力于用影像为自然保护赋能,积极构建保护工作者与影像创作者之间的协作平台,3年来资助启动了10多个物种的保护影像项目,其中包括华北豹、大马哈鱼、水獭、北方豺保护等。
IUCN 猫科动物保护专家组成员、猫盟创始人及理事长宋大昭称,在太行山深处,猫盟团队用镜头记录下了华北豹的生存状态。他说:"希望影像能呈现更真实的保护现状:豹穿越公路、狗獾与风机同框、狍子在施工输电塔附近活动。拍摄这些影像的目的不是评判,而是客观记录野生动物在当下环境中的生存挣扎。”他强调,保护需要被看见,更需要引发公众思考——我们为何保护,又如何保护?
TIC觅见丛邻创始人吴沛在分享中介绍说,舟山金塘岛虽是工业岛,却栖息着浙江省最大和最稳定的水獭种群。她的团队和长期在这里执行保护工作人员一起,纪录并拍摄了全国首部野外水獭生存纪录短片《金塘水獭》。他们自主研发的远程拍摄系统“天涯若比邻”,记录了水獭捕鱼和“獭祭”画面。据称,这些影像作品被媒体报道后,推动了当地保护措施的出台。如今金塘岛已涌现出水獭保护标语、文创产品等,助力公众保护意识的提升。
豺曾广布中国,但如今已经罕见。青海师范大学余辰星的科研团队用相机首次记录到了北方豺群体育幼的珍贵画面,也拍摄到了反映人豺冲突的复杂保护问题,为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在他看来,影像的记录是生命延续的见证。他说,“我们与当地管理部门合作开展巡护、反盗猎行动,并将豺核心栖息地划入保护地”。
中国大马哈鱼曾多到“人踩鱼背过江”,但如今黑龙江上游和松花江流域种群已难觅踪迹。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秘书长高瑞睿说,2023年,其团队首次拍摄到了中国野外大马哈鱼洄游影像,引发了广泛关注。该团队引入了国际通用的耳石标记技术,为研究大马哈鱼增殖放流和洄游信息提供了重要数据。
在缤纷自然纪录片制作人徐健主持下,以"自然影像如何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进行了圆桌讨论。与会专家呼吁更多摄影师、保护机构、企业加入行动,共同用影像推动保护。西南山地自然影像库艺术总监董磊曾被一窝豺因咬死牲畜而被吊在桥上的场景所震撼。他指出:“影像不能只展示美,更应推动意识和行为的改变。"知名服装品牌 JAKET创始人谭祥芳说,"企业投入自然保护与社会责任看似'亏钱',但吸引了相同价值观的人才和消费者,从而让品牌更健康、更富生命力。"
自然科普作家诸川汇主持了另一组圆桌讨论,主题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如何实现破圈传播"。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副园长白亚丽强调了情感连接的重要性:"动物园是连接城市与自然的窗口。我们通过马来熊老年照护等故事传递尊重生命的理念。"破圈传播需要跨界融合,也需要实现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平衡。浙江省博物馆前馆长陈水华认为:“自然保护的传播需要故事化,但同时要坚持专业性,不能为流量牺牲品位。"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何鑫指出:“要避免过度娱乐化。可通过直播、讲座、科普游戏等多元方式,让公众从身边自然切入理解保护。"浙江传媒学院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院长卢炜表示:"培养学生关注自然题材,需要打破'设备至上'的误区。因为理念比镜头更重要。"生态作家韦晔坦言:"高质量内容自有其价值。即便小众,也能影响关键个体。自然保护需政府、企业的支持,要提升其生态风险评估能力。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自然保护工作者得以用更加立体的方式记录复杂的保护故事与保护问题。这些影像资料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也是公众倡导的生动素材。
"让保护被看见。这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行动理念。"李彬彬说,"希望通过影像的力量,让更多保护者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从而激发全社会参与自然保护的积极性。"(铁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