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项目交流展示活动举行
2025-09-24 11: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9月19日,北京市房山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项目交流展示活动在良乡第三小学太平庄校区落幕。房山区城乡“手拉手”项目60所结对校及区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近200名代表参会,共话协同发展,晒出房山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项目“成绩单”。

活动中,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三小学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成果展区吸睛十足:从管理协同、课程共建到德育联动、体育互助,“六大一体化”细节尽显融合深度。师生书法笔力遒劲,美术创作满含巧思,每件作品都是城乡教育碰撞的火花,诉说着“校校携手、师生同心”的故事。

房山区教委主任于海侠在致辞中表示,这次活动既是一次项目实施情况的交流会,更是一场教育同仁的亲情聚会。近年来,房山区主动作为,通过布局调整、深化集团化办学、推动核心教育要素的流动等方式,不断探索具有房山特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她同时表示,房山区将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持续推进“手拉手”项目与本土实践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深度,拓展研究的广度,强化资源的带动力度,提升特色成果的影响力,让城乡教育合作之路走得更稳、更实、更亮,实现城乡教育协同发展、深度融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房山区教委副主任于春梅在专题汇报中,全面展示了房山城乡“手拉手”结对工作脉络、模式与经验,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动起来、沉下去”。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宿慧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三小学校长李红莲分享“五步走战略+六步工作法”,在管理、教研等领域深度协作,为校、师、生成长赋能;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校长唐挈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中学校长刘存明介绍了“四校联盟”合作模式:通过课程共建、数智赋能,打造劳动教育、定向越野等特色课,搭建师生成长平台,实现“1+3>4”效应。

活动现场还为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表现优异和突出的学校、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在“融合・赋能・致远”主题沙龙访谈过程中,北京市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长蔡歆与四位“手拉手”项目亲历者展开深入交流,从行政统筹、学校发展,到教师实践、学生体验等方面层层递进,让“手拉手”项目的价值内涵更立体、更清晰。

北京市教科院基教所所长李卫东在点评中,从四大维度对房山区“手拉手”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一是突出“行政统筹主导”,强调政策顶层设计与落地推进的系统性;二是聚焦“多主体协同推进”,肯定区教委、城乡学校、师生等各方联动,形成全域参与的共建格局;三是认可“以‘手拉手’为底色的共生发展”,赞许项目突破单向帮扶,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互补、双向赋能的良性生态;四是关注“聚焦实际获得”,高度评价项目在教师理念更新、学生视野拓宽、学校品质提升上的扎实成效。四大维度精准概括实践亮点,为后续工作指明方向。

北京市教委基教一处处长周晓宇对房山区“手拉手”结对帮扶项目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手拉手”合作绝非简单复制名校模式,而是要在协同中找准自身发展增长点,培育独特教育生态;也非单向的资源输送,而是城乡双向奔赴、互促共进,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层转变;同时重视学业成绩,但不唯成绩论,始终坚持五育融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他强调,未来工作需聚焦“三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推动教育各环节、各要素协同联动;二是更加注重突出重点,锚定核心任务集中发力;三是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以学生成长、教育提质为根本目标,让“手拉手”成果真正落地见效,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房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房山区将以“城与乡对话、现在与未来承诺”为实践内核,锚定首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核心目标,持续深化城乡校际协作、师生双向赋能、资源全域流动的协同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校、山区校深度下沉,切实保障每一名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夯实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根基,为构建首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新格局注入更多动能、贡献坚实力量。

(采写:娄雪;房山区教委供图;编辑:凌月云;复审:常悦;核发:冉阳)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