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滟檬:做学生的同行者 用心讲好思政课
2025-09-26 14:3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充分展现新时代学院教师队伍立德树人、潜心育人的精神风貌,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院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联合在学院官微开设《立德树人 匠心师者》专栏。

该专栏聚焦学院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代表,集中展现他们扎根一线、教书育人的生动实践和工作成效,旨在通过宣传先进,引领全体教师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四个引路人”。

让我们一起走近优秀代表,学习榜样精神,共同为建设“政法特色国内一流”高水平技能型院校贡献力量!今天专栏为大家介绍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谢滟檬。

教师名片

谢滟檬,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从事思政一线教学工作10年,兼任北京市大兴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教研员,曾获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优秀指导教师”“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自任教以来,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主持、参加省部级及院级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曾获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类B组三等奖;所授思政课历年教学质量评价排在全校前列,多次荣获教学质量一等奖;指导学生宣讲团连续两年获得“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学生宣讲作品获得北京市职业学校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一等奖。

教育感悟

“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他们的思想困惑和内心需求,与他们共同触摸时代脉搏,用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思政课堂点燃他们的内生力量。”

深研规律

打造深度参与的思政课堂

在谢滟檬所任教的四门思政课中,她以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为遵循,致力于打造深度参与、生命在场的思政课堂。

她以教学比赛为抓手,不断促进自身对理论、课程和学生的研究。五年间,一次北京市青年基本功大赛、三次教学能力比赛的历练使她快速掌握高职思政教育的规律,摸索出一套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教学策略。在参与两门市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她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课程共创设近600个互动学习任务,为学生打造了融“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于一体的思政学习空间。运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她对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情境分析、理论学习、观点论证、反思验证、实践参与”等表现进行全程细致的记录、分析和反馈。

参加2024年教学能力比赛

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她发现学生非常适应网络学习、线上交流,而现实交往的能力却在减弱,因此引入结构性研讨工具进课程,以“话题+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开展小组学习。理论学习时,设置“组织者、创意员、记录员、协调者、发言者”等角色,实践教学时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活动总负责、文献资料查阅、调查问卷制作及分析、摄影摄像、成果文书书写”等分工,组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团队,促进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学生说:“分组研讨环节让我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收获了对同一问题不同的思考角度,锻炼了自己的思维。“

“学生在思政课中有所收获,在参与中获得成长,是我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谢滟檬总是这样鼓励和鞭策自己,继续走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上。

同讲同行

与学生共同触摸时代脉搏

思政课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做到知信行统一。谢滟檬将思政示范课堂建设与第二课堂思政育人品牌建设一同推进,一直思考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的路径,努力建设思政育人品牌。

2022年,她开始探索将“宣讲”作为实现一二课堂联动的实践形式,在《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中,设计“走进红色场馆 感悟‘信’的力量”微宣讲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大思政课”实践基地,探寻红色书信背后的家国情怀、报国之志和坚定信仰。三年间指导近800名职教学子赴“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寻信、读信、讲信,用宣讲传递信仰力量。她将在此实践活动中选拔出的优秀学生宣讲员组建“红色宣讲团”,在暑期继续深化实践,已经形成了“党领导下的百年青年运动”和“红色文物背后的百年奋斗历程”两大宣讲主题,凝练出近6万字宣讲文集,制作15个精品微宣讲视频,促进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宣讲成果,宣讲项目连续两年获得“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学生宣讲员邱明月、薛晶晶、郭红运、吕梦然、黄梦茹、段月惜共同制作的作品《信仰》在2024年“激昂青春展风采 强国有我新征程”北京市职业学校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025年,学校组建“理论+文艺”微宣讲团,谢滟檬被选聘为宣讲团指导教师,结合宣讲团学生专业方向和兴趣特长,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 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宣讲作品,指导学生通过“一通电话、一场会议、一次对话”等基层治理的生动案例,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智慧,作品在校内外宣讲后获得一致好评。

与《信仰》获奖学生团队
与“理论+文艺”微宣讲团

在与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她注重挖掘发生在学生身上真实可感的故事,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故事分享的舞台,发挥朋辈对青年成长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这一章节时,法学专业的学生讲述了“本校毕业生刘宇创办京互联善橙助残志愿服务队”和“参与助残志愿服务”的真实故事,谢滟檬老师激励学生加入助残扶弱的队伍,广泛开展政策宣讲和志愿普法活动,学生将实践过程拍摄成《善橙宇爱 残有所助》微电影,获得2024年学校“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一等奖。学生在她的课堂上每一次的真情流露,就像种子那般埋在每个人心中,化成了向上生长的力量。

与所指导的微电影拍摄团队

融合专业

助力学生投身技能强国实践

育人育心,前提是了解学生。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理想信念专题教学中,结合电商专业学子“产品营销推广、网店运营管理”等岗位要求,她专题理论教学后设计了“制作乡村特色产品电商网页”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收集乡村特色资源信息,反思自己在“帮助农户售卖山货特产、推广精品民宿、打造产业品牌、助力非遗传承”中践行了哪些职业责任。在分享实践感悟环节,一位学生说到:“我在开展山货特产调研的时候,与农户商量‘助农价’,农户向我描述了种植过程中如何精心进行培育、保证安全健康,我感受到助农价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凝聚着汗水,也激励我通过电商平台多多帮助农户致富、改善生活。”她还指导学生组建“青旅兴村”大学生驻家乡旅游推广团,该项目获得省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正是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真实实践中,学生的思想得以淬炼、专业技能得到训练、职业责任感得以提升。

带领乡村调研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十年的思政一线教学中,那些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叩问与探寻,那些关于青春成长的故事分享,那些共同行走的奋斗足迹,都化成了课堂内外师生间最真挚的情感,也诉说着谢滟檬老师“用心讲好思政课,做学生思想成长引路人”的教育初心。未来,她将以匠心为炬,继续与学生同行,共同触摸这个伟大时代的脉搏,继续书写从理论学习向信仰扎根的故事。

编辑 |  蒋钊

责编 |  闫波

审核 |  郑伟

监制 |  唐春霞

宣传部(新闻中心)出品


作者: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