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电视剧里美丽多情的“大玉儿”,她是清东陵入葬人物中辈分最高的一位,她端丽聪慧,坚毅多谋,被后人称作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就是孝庄文皇后。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到底是怎样的呢?她死后为什么葬在了清东陵的风水墙之外?今天大家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孝庄文皇后的那些事吧!
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生于1613年,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她是后金皇太极的妃子、清朝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她历经清初三朝,故身后上谥号孝庄文皇后,一般称为孝庄。1625年,时年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
孝庄端丽聪慧,坚毅多谋。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后金为大清,在盛京(今沈阳市)称帝,同时建立后宫制度,分封了五宫后妃。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居次西宫。1638年正月,庄妃生下皇九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皇帝。
1643年8月,皇太极去世,孝庄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笼络各方势力,在皇太极驾崩后让自己唯一的儿子福临登上了皇位,改年号为顺治,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顺治皇帝去世后,孝庄被晋尊为“太皇太后”,继续辅佐幼孙康熙继承大业,她不直接干预朝政,但却十分关心朝政。
她经常告诫康熙帝:“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宽裕仁慈,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于厥心。”这些治国之道康熙记于心,用于行。对康熙的文治武功大业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那么孝庄文皇后作为清东陵入葬人物中辈分最高的一位,她的陵寝为什么会修在风水墙之外呢?
孝庄文皇后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病逝,遗命将其葬在孝陵附近。按清朝早期葬制,皇后无论死于皇帝前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可是孝庄文皇后在其生前曾嘱咐康熙帝道:“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伤财,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康熙皇帝向来对祖母非常孝顺,故在孝庄文皇后归天后,没有将其葬入昭陵,而是在东陵修建暂安奉殿,将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安放于暂安奉殿的宝座之上,未建地宫,以土掩埋后永闭殿门。但是终康熙一朝,都未能解决孝庄文皇后陵寝的修建问题。
在雍正三年的时候(1725年,皇太极与孝庄成亲100周年),雍正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繁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于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日动工,同年十二月十日将孝庄文皇后葬入地宫。
对于为什么不把孝庄文皇后葬入清东陵内,小编认为有以下几条理由:
首先,顺治帝的孝陵建在昌瑞山主峰之下,位于整座陵寝中轴线上的位置,作为顺治帝生母的孝庄文皇后,是整个清东陵入葬人物中辈分最高的,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的丧葬制度,无论将她葬在陵寝内任何一处,地位都低于顺治皇帝,这与其辈分不相称。所以雍正继位后在暂安奉殿的基础上建造了昭西陵,后代儿孙来清东陵谒陵祭祖都要最先拜见这位辈分最高的一国之母,体现出孝庄文皇后在清朝尊贵的地位。
其次,由于孝庄文皇后生前对康熙皇帝有所嘱托,孝庄又是太宗皇太极的皇后,虽把她葬在遵化昌瑞山一带,但与沈阳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个体系,故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从这充分说明昭西陵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把其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之外,一墙之隔,以示区分。
再次,从清东陵地势来说,大红门西侧低洼多石,又濒临西大河,常有水患,而大红门东侧地势较高, 土质好,又位于陵寝左侧,位置尊贵,加之谒陵方便,所以昭西陵建在大红门东侧也是理所应当。
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三朝,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幼主,在清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清东陵里这样传奇的人物还有很多,我们下期接着了解吧!
摄影:徐贺齐、孟凡仁、李文惠 李建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向图片原作者致敬!
文字:李 晔
编辑:李 晔
总编:杨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