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晚
海淀区中关村西区广场华灯璀璨
以“人民城市·有机更新”为主题的
第四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
暨第三届北京城市更新周
在此启幕
在“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颁奖环节
海淀区报送的四个项目脱颖而出
其中
中关村西区及大融城更新改造项目
获评“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
华清园完整社区建设项目
田村路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项目
温泉镇慢行绿廊(一期)改造提升项目
三个项目
入选“北京城市更新优秀项目”
展现了
海淀区在城市更新领域的
创新实践和卓越成效
中关村西区更新打造科创服务新标杆
在中关村西区广场
20000平方米的开放空间
被打造成为了城市更新的成果展示平台
来自全市各区的更新项目在此集中亮相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当属刚刚荣获
“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称号的
中关村西区及大融城更新改造项目
这个由光控安石(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海淀街道办事处共同推动的项目,汇聚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建一局等顶尖专业团队,对建成于2002年的中关村西区核心区域进行了全面升级。
项目针对原有公共空间活力不足、慢行系统不完善、地下交通体系利用不足等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减量、增绿、提质”的更新原则。在总用地面积约3.9公顷的更新范围内,项目团队通过精细化的空间重构和功能优化,将纯商业业态转变为商业与车库等功能融合的综合体,显著提升了区域的创新空间品质和科创人才服务体验。
这一成功实践不仅让
中关村西区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更为全国科技创新功能区的更新改造
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海淀实践
民生项目展现城市温度
与中关村西区项目同时获得认可的
还有三个
聚焦民生改善的海淀区优秀项目
华清园完整社区建设项目位于中关村街道,这个曾有“联合国小区”美誉的社区通过系统化更新实现了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项目实施主体中关村街道办事处联合筑福集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专业机构,针对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等居民迫切需求,通过统筹资源、挖潜空间、优化设计、创新治理以及充分发挥居民主人翁意识等举措,成功实现社区环境的全面升级。
田村路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则展现了对老年群体的特别关爱。该项目将原中盐集团盐库及配套办公用房创造性转型为养老服务综合体,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项目在保留原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适老化设计,整合养老、医疗、餐饮等资源,通过社区食堂、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公共空间改造,形成“一站式”服务闭环,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成为盘活存量资产、补齐民生短板的典范之作。
温泉镇慢行绿廊(一期)改造提升项目则体现了海淀区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成果。这条全长约7公里、改造面积约4.5万余公顷的绿廊,依托温泉公园本底特色,增设林下慢行步道,为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绿色公共空间,有效提升了城市生态品质和居民生活体验。
“海淀实践”持续助力人民城市建设
“海淀区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创新之路。”海淀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制度建设方面,海淀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城市更新项目联合审查、并联审批机制,极大提升了项目落地效率。
近期,更创新性地出台了《海淀区城市更新导则(2025年版)》《海淀区城市更新实施指引(2025年版)》,形成首个区级政策工具箱。
在此基础上,海淀区持续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多政策协同推进的城市更新机制,强化法治保障,注重实施效率与效果,系统推进“好房子、好物业、好邻里、好配套”建设。重点围绕基础设施改造、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系统修复、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推进项目实施,严把品质、质量与安全关,确保城市更新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在科技赋能方面,海淀区率先探索“人工智能+城市更新”,初步搭建了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大模型,实现自动化评价、智能化决策,提高城市更新工作的科学性与精准度。
在实施落地层面,通过推动城市空间提质增效、促进街区、校区、园区、社区“四区”融合发展、推进全龄友好城市建设、建设一批以“清河之洲”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升项目等举措,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这些获奖项目是海淀城市更新工作的缩影,展现了区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方面的不懈努力。”海淀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海淀区将继续紧贴时代脉搏、紧扣群众需求,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续写海淀发展的新篇章,为首都建设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贡献海淀力量。
记者:李平
编辑: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