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一部《窦娥冤》传唱数百年,顺着粼粼碧波传遍运河两岸。在广阔的时空跨度下,诸多文学作品,特别是元杂剧,经过南北文化的调和与滋养,也逐水而上传播开来。
积水潭畔杂剧兴
元代的积水潭,水域宽广,其北岸可至今鼓楼西大街一线。作为大运河的最北端,这里成了一处热闹非凡的水港。汪洋十里的海子岸,漕船首尾相衔,满载着江南的稻米、木材、瓷器、绸缎等,缓缓驶入积水潭,热闹了大都城。繁盛的商业刺激着娱乐业,吸收了前代剧种与技艺之长的元杂剧应运而兴。
“轻载虾万须,巧织珠千串。金钩光错落,绣带舞蹁跹……”积水潭畔微风拂面,男子抚须吟唱。
“汉卿请用茶。”女子笑意盈盈,“这是今日新作吗?甚是雅致。”
男子接过茶碗,望着眼前样貌出众、身材窈窕的女伶道:“秀娘,你我相识多年,这曲《南吕·一枝花》便赠予你可好?”
说话之人便是元代杂剧大家关汉卿与京城名伶珠帘秀。
关汉卿的生活圈子中不乏文人、作家、演员,他也与下层艺人、歌伎过往甚密。《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长期出入勾栏,徘徊于倡优之间的关汉卿,跟一名叫作珠帘秀的名伶有着深挚的感情,并作有《南吕·一枝花·赠珠帘秀》送与对方。现代作家田汉还根据关、珠二人创演《窦娥冤》为线索,创作了话剧《关汉卿》,刻画了一代名家与一代名伶的真挚情谊和动人形象。
文人深入社会生活的程度,不仅对他们熟悉舞台艺术大有裨益,更对在戏剧创作中抒发真情、为民立言及价值取向都至关重要。他们的作品,一方面揭露与批评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另一方面塑造了命运坎坷、不屈抗争的丰满形象,同时又折射出现实中传统美德的沦丧。
文人雅士喜欢会聚在清流潺潺、舳舻蔽水的积水潭边,赏酒作文。同时,在那个“白骨纵横似乱麻”的时代,大量的年轻女性流入教坊司。当时位于积水潭北岸商业繁华的勾栏瓦肆,应是元杂剧的最早兴起之地。
白衣卿相会大都
元代一度废除了自隋以来的科举制度。读书人考取功名的途径没有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走不通了,甚至连生计都成了问题。万般无奈之下,有些书生走上了靠写剧本谋生的道路。
胡汉文化、南北文化的交融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又赋予元杂剧异于传统文艺的光彩。大约在元代元贞年间,杂剧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潮,涌现出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这样一批“姓名香满贯梨园”的大剧作家,《曲律》中说他们“皆大都人也”。
出于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关汉卿终生不渝地从事杂剧这项被时人贱视的事业。一生放浪不羁的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狂傲倔强地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关汉卿多才多艺,吹弹歌舞,“躬践排场、面敷粉墨”,这使他的杂剧创作具有极佳的演出效果,也是使他成为大都杂剧作家代表人物的重要因素。
与关汉卿那种风流洒脱艺术家路线不同的是,同样居住在大都的马致远是个热衷仕途、希望光耀门楣的正统青年。他自恃有“佐国心,拿云手”,怀抱一腔热血,多次写诗上献,期盼施展才华,干一番济世安民的事业。但不巧雄心偏逢乱世,恰他青壮之际正值元统治者进入中原前后,严格控制汉人参政。
马致远就这样一边进行艺术创作一边四处碰壁,直至不惑之年,才谋得江浙行省一个掌管收税的职位。晚年的马致远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坎坷和沧桑,感悟离乡之苦,漂泊之难,写下了流传后世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与马致远类似,《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做过几年“都事”,是七八品的小官。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为官时他似乎受到不少上司欺压和同僚倾轧。他在《集贤宾》中一再说“怕狼虎恶图谋”“见香饵莫吞钩”。他自己的经验是,“退一步乾坤大,饶一着万事休”“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王实甫如履薄冰、夹着尾巴做官,还“沉抑下僚、志不获展”,后来干脆弃职归隐,专事杂剧创作。
在元代文学史上,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作家群体的杂剧创作,虽同处“天下大都”,却又各具特色,如关的豪迈直爽、王的精致绮丽、马的清丽典雅,一直是后人效仿的典范。
运河南北曲未央
中国戏曲向来有“水路传播”一说,大运河提供了曲艺繁荣的物质基础,也奠定了沿岸城市“百花齐放”的戏曲面貌。
元代将大运河裁弯取直,让南宋时被截断的大运河再一次贯通南北,全新的京杭大运河格局开始形成,为南北文化交融提供了新的契机。
江南来大都的文人众多,他们为大都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也激起了大都作家们对南方的向往。此前,关汉卿的好友珠帘秀已经抵达杭州,一代大都名伶迅速打开局面,不仅在当地站稳了脚跟,还很快红得发紫。关汉卿心有所动,决意南下。此时,他酝酿多年的《窦娥冤》还迟迟没有动笔。于是,关汉卿挥别大都,沿运河前往江南,到《窦娥冤》传说产生的江淮一带,去完成他的创作。
大都剧作家纵然离京南下,但他们的创作之根不可能与大都的文化土壤断绝。在整个元杂剧发展过程中,大都剧作家是一支最具能量的主力军。现存著名剧目大多出于大都剧作家之手,如《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拜月亭》《赵氏孤儿》《西厢记》《汉宫秋》等。
同时,南北的交通往来给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城市经济的繁荣对作家群体的壮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家们相对集中的活动区域都是运河城市。现代学者王国维曾对62位元杂剧作家的籍贯进行过考证,其中19名是大都人、14名是杭州人。相对稳定和繁荣的运河城市,为他们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和市民消费群体。运河便利的交通条件,推动了元杂剧的迅速传播。
元代杂剧艺术通过运河交流融会,这样的契机促生了戏曲艺术的重大变革,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出现了戏曲唱腔的“南北腔合调”,从而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引自:《北京大运河故事》,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