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团圆:在烟火气里守护最暖的文化坐标
2025-10-01 12:4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的明月亘古不变,中国人的团圆叙事却在时代浪潮中生长出新的温度。当宏大的传统叙事落向寻常生活,“团圆”早已不是抽象的文化符号,而是化作餐桌的香气、归途的脚步与屏幕间的问候,成为当代人安放情感、对抗疏离的文化锚点。

团圆的核心,始终是血脉相连的情感奔赴。无论山海阻隔,那份“回家”的执念深植于文化基因。从两岸同胞云端相聚共叙乡情,到年轻人跨越千里挤上返乡列车,一句“回来啦”的简单问候,便足以消解所有奔波疲惫。即便曾有“云端团圆”的变通,线下围坐的烟火气仍是人们心中最真切的期盼——这种对情感联结的坚守,正是中秋节日生命力的底色。

团圆的活力,藏在传统与现代的温柔碰撞里。这份碰撞不是对传统的解构,而是以创新为钥匙,打开文化传承的新通道。当非遗技艺融入现代设计,茅台文旅推出的2025中秋团圆季·德化白瓷茶具套组礼盒,以“茶汤映月”的巧思传递“圆满”祈愿;当年轻群体主动亲近传统,汉服雅集、非遗市集成为新的节日潮流;当科技赋能文化体验,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中秋主题数字沉浸展”,借助VR技术让观众“置身”太和殿赏月,感受古代皇家中秋盛典的恢弘;河南卫视中秋晚会将AR技术与舞蹈《广寒宫》结合,舞者与虚拟嫦娥共舞,营造出虚实交融的奇幻效果。传统不再束之高阁,而是化作可感、可玩、可参与的生活方式,在与当代审美、技术的融合中获得新生。

月亮无言,却见证着中秋文化“变与不变”的辩证智慧。不变的是“团圆”的核心情感,是奶奶手中月饼的老味道,是代代相传的仪式感;变化的是表达形式,是从线下博饼到线上互动,从庙会祈福到云端相聚。这种“和而不同”的融合,让中秋既能承载集体记忆,又能回应时代需求。

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正在于这种扎根生活的与时俱进。它不需要刻意的“复古”,也无需盲目追逐潮流,只需守住情感的本源,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变化。当团圆的内核在烟火气中愈发清晰,中秋便始终是我们心中那座永不褪色的温暖文化坐标,见证着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密码。


作者:

滨州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