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风华再现,龟兹文化如何惊艳重生?
2025-10-09 11:2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疆这片热土上的优秀文化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在当今时代,如何让古老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了众多创作者思考的问题。而歌颂新疆优秀传统文化的短视频《龟兹》,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它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成功地让龟兹文化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龟兹位于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其国东通焉耆,西通姑墨,北通乌孙”“在西域城郭诸国中最为强大,这是在班固《汉书》中最早关于龟兹古国的记录。它是曾经的西域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中心,曾经的古印度、希腊、波斯、汉唐四大文明交汇地……

龟兹,这颗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这里曾经孕育了丰润厚重的龟兹文化,留下了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烽燧、苏巴什佛寺遗址三大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以其佛教石窟壁画与乐舞闻名遐迩。

舞蹈短视频《龟兹》,就是践行“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重要指示精神而打造的一部精品力作。短片巧妙地以一位在荒漠风尘中跋涉的女行者作为叙事线索,开启了一段如梦如幻的龟兹之旅。当行者踏入库木吐喇石窟,光影与壁画相互交织,一场跨越时空的舞蹈盛宴就此展开。创作者通过巧妙的画面切换和特效处理,将现实与历史完美融合。行者在古乐声中翩翩起舞,逐渐幻化为壁画中的仙女,这一转变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对龟兹乐舞文化的生动诠释。轻盈的舞步、飘逸的身姿,无不展现出龟兹乐舞的独特魅力。

乐舞不分离,镜头展示了壁画上的龟兹舞约有十几种,比如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模拟舞、碗舞、飘带舞、鼓舞等。壁画中的乐伎、舞伎大都是边奏边舞,乐器往往既是舞蹈的伴奏,又是为舞蹈表演增色的道具。短视频中,配合仙女舞蹈,响起风格独特的龟兹乐,其创作吸纳了充满西域音乐元素的古龟兹乐,乐器融合羌笛、唢呐、曲颈琵琶等乐器的合奏,仙女轻盈地舒展广袖,曼妙飞天,把飘带舞、胡旋舞、胡腾舞等,尽情展示,通过创新编排,让古籍中、壁画上的龟兹乐舞活起来。乐舞合一,令人陶醉。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龟兹盛景时光。

短视频不仅传承龟兹文化的古韵今风,而且还探寻龟兹文化的中华印记。龟兹作为东西方往来交通要道,历来都是多族群多宗教多文化的交融汇聚之地,在汉唐时期孕育了辉煌发达的佛教文化艺术。镜头展示洞窟中矿石晕染出犍陀罗风、唐风、龟兹风、回鹘风杂糅的壁画人物群像。梵音袅袅,羯鼓声高,那正是从天宫飞来的龟兹歌舞,“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绿续”。宏亮悦耳的龟兹乐在隋唐宫廷内轮番演奏,成为隋代九部乐、唐代十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季羡林先生曾言:“龟兹是古印度、希腊一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在伊斯兰教流行之前的千年时光里,这片土地上曾经流行着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多元宗教文化在此和谐共生,竞相绽放,也实证了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彰显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格局,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

短视频的结尾,意犹未尽,余味绵长:最终,风沙再次弥漫,舞者的身影在镜中渐渐模糊,直至消失。这场旅程穿越古今,带领人们身临其境感受体验那个佛教信仰与石窟艺术大放光彩的古代龟兹,凸显千年岁月流转,“龟兹”二字虽已湮没于历史的更迭中,但这里的文化记忆没有被遗忘,而是由全体中华民族传承。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短片充分运用了环境的对比。广袤的沙漠与巍峨的石窟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了石窟的神秘与庄重。而风沙弥漫的场景,既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感,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传承。

这部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汤觉智舞蹈工作室出品,由道中华文宣平台重磅推出的短片《龟兹》,主动担起了文化传承的使命,以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将人们带回到那个佛教信仰盛行、石窟艺术大放异彩的古代龟兹,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龟兹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这一梦幻旅程,龟兹文化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总而言之,《龟兹》短视频以其独特的创意、精湛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功地让龟兹文化活了起来。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让古老的龟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优秀典范。


作者:

笔力王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