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马青
国庆前,贵州新建的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它不仅大大缩短了峡谷两边的交通时间,还是贵州西线旅游的“中枢节点”,将黄果树瀑布、万峰林、马岭河峡谷等景区串珠成链。更有意思的是,大桥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桥旅融合的可行性,大桥及周边50平方公里区域被纳入统一规划,按国家5A级景区标准建设集“桥梁观光、极限运动、地质奇观、非遗体验”于一体的综合体,仅10月1日当天,就接待游客约2万人次。
应该说,花江峡谷大桥自带“顶流”气质。首先,它是中国桥梁建设的又一个奇迹,跨越被称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刷新了两项世界纪录,一个是主桥跨径1420米,另一个是桥面距水面的高度达到625米,被誉为“横竖都是第一”。峡谷纵横、地势险峻、风光秀美、青峦叠嶂,此处的自然风光具有“上触云海、下瞰深渊”的震撼;而依托自然环境的特殊,这里还有蹦极、荡绳等步步惊心的极限运动;从“云端邮局”“云端婚旅点”到“世界级结婚证”,这座桥构建了一种新的消费场景;还深度展示着中国基建的先进技术,以及攻坚克难的动人故事。除此之外,主题咖啡厅、酒店、攀岩、缆车、研学基地等项目还在陆续完善和推出。
其实,桥梁的魅力,从来不止于通行。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等,在建成后都成为当地的著名地标,受到游客的欢迎。放眼世界也同样如此,伦敦的塔桥、纽约的布鲁克林大桥、布拉格的查理大桥,也早已超越了交通设施的意义,成为游客到访城市时的必打卡之地,构成当地旅游风情的重要部分。正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大桥的价值不只是连接两岸的通道,更是历史文化与审美意趣的延伸,所以,花江峡谷大桥在设计之初,便融入旅游与观景的理念,挖掘与延展桥梁更深层次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这样的变化并非孤例。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全国不少地方推出的工业旅游掀起热潮,比如上海在崇明长兴岛上的江南造船厂原址,建设了一个展现大国重器的旅游基地;北京开发出多条工业科技自驾路线,上到航空航天,下至汽车制造,硬核的有兵工,贴近的有食品饮料等,许多大厂都把自身的资源贡献出来,向游客展示着中国工业制造的发展脉络。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游兴起,老厂房、车间、矿区变成了展馆与市集,旅游从“看山看水”转向了“看故事看文明”。其实,工业游的延伸,就是“基建游”的崛起。桥梁、隧道、码头、厂房等曾经冷硬的存在,如今成为文化温度的象征,而建设本身,正在成为中国式浪漫的一部分。这些成功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让功能性空间变成文化叙事空间。
花江峡谷大桥的火爆,也是同一种趋势。这种变化,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空间与产业的再设计与再创造。与过去的那些以桥为景不同——那是游客自发形成的,而花江峡谷大桥则是把桥作为母体空间,将自然景致观赏、自然生态保护、桥梁建设技术融合在一起,加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桥+婚旅”“桥+赛事”“桥+文创”等多元业态组合,形成了一个立体完整的体验空间。
当然,桥旅融合虽好,也要警惕其中的风险。比如,极限项目、网红打卡等,确实会迅速聚拢流量,但终究难以支撑长期发展。真正让旅游有生命力的,不是一时的刺激,而是可持续的文化叙事。贵州的桥,若想长红,不仅要让人“敢来”,还要“想再来”。这要求在设计中保持厚度,让游客能在这里,与桥梁背后的工程科技、生态修复与建设者形成情感共鸣。而在旅游景区的管理中,也要考虑到人流量对桥梁安全和自然生态的影响,坚守安全底线,严控高空风险,不能以牺牲安全和自然为代价,要在运营上保持耐心与克制,追求品牌的持久度,而非一次性爆款。
当基础设施不再只是供人经过、使用,还能让人停留、理解、共鸣,它就从建设成果变成了文化内容,旅游的未来,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