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邀您共读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五刊”2025年第10期卷首语。五篇卷首语,同根相生、视角各异,让我们在观点的交叉与印证中,从生活、人文、技术等不同角度感受它们对教育改革的敏锐洞察和温暖守望。

《学前教育》(幼教)
2025年第10期卷首语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文丨贵州师范大学 李旭
亮点金句
・不仅学前教育(教学)要生活化,学前阶段的课程作为其中的关键更是要做到生活化。
・今日之学前教育,一方面需要富有教育特征的生活的支持;另一方面,教育也不能失却自身的理想追求,需以一种“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及有历史联系的”姿态与行动,来引领、创造生活。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分别为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名句,凝结了二人的教育思想与理论。
杜威主张经验从实际生活中来,生活囊括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全部经验,因此自然地拥有了整体性特征。与此同时,“教育即生活”阐明了生活在教育之中,生活既包括过去的生活,通常由社会所共享的经验构成,保证了社会的延续;又包括现在的生活,人们通过联合的方式参与生活,与环境互动,不断使个体经验及群体经验得到改组和改造。此外,杜威试图通过教育缔结一个民主主义社会,生活概念也因而包含了未来理想社会。如此,“教育即生活”便联系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活,生活也获得了连续性与交互性的特征。因此,杜威所指的生活本质上是一种整体、连续、交互的生活,教育就是要营造此种生活以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将“教育即生活”调了个个儿,变为“生活即教育”,同样强调了教育与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陶行知立足于彼时的中国时局,将生活置于教育之前,优先考虑社会行动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什么比改造生活更重要,力图要利用改造的生活去教育平民大众,实现教育救国。这样,在陶行知那里,教育在生活之中,改造生活就是在教育民众。
一直以来,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对中国学前教育影响深远。不仅学前教育(教学)要生活化,学前阶段的课程作为其中的关键更是要做到生活化。到了陈鹤琴那里,深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的他进一步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从而将生活具体化、实操化,以影响儿童之心智成长。
时至今日,在践行“教育即生活”的道路上,笔者窃以为我们一直在追赶,从未超越。与陈鹤琴时代相比,今日之学前教育,越来越窄化为幼儿园教育,家庭与社区的教育功能持续弱化,更不用说三者之间的联结与联系了。幼儿园“高墙耸立、戒备森严”,更是失去了与大自然、大社会沟通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减少了幼儿与大自然、大社会的互动机会和质量。话说到这个地方,一些不屑、反对之声肯定难免,一些读者定会心生“站着说话不腰痛”之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生活的反思并非针对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事实上,如若真有一些问题,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都需承担相应责任。陶行知论及“生活即教育”时,指出“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时过境迁,今天的生活虽不至于彼时的“残酷”,但肯定难以符合陶行知提及的“教育” 特性。也许,这是学前教育窄化、幼儿园教育“固步自封”的关键——今日远没有创造出符合教育特征的生活,教育也不可能真正走向生活。
当然,“教育即生活”也好,“生活即教育”也罢,都代表一种理想,若抹杀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差距,也极端不切实际。然而,教育毕竟又需要讲理想。今日之学前教育,一方面需要富有教育特征的生活的支持;另一方面,教育也不能失却自身的理想追求,需以一种“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及有历史联系的”姿态与行动,来引领、创造生活。
《北京教育》(普教)
2025年第10期卷首语

以经典为灯,照亮青春航程
文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李冰
亮点金句
・语文教师要始终相信语文学科的独特力量——那些穿越千年的经典文字,恰是滋养心灵的春雨、照亮航程的星辰。
・以文润德,是一场与经典同行、与青春对话的旅程。不仅为新时代的德育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提供了一种可感、可循、可生长的实践范式。
在价值多元与教育变革交织的新时代,如何为学生锚定精神坐标、涵养德性根基?语文教师要始终相信语文学科的独特力量——那些穿越千年的经典文字,恰是滋养心灵的春雨、照亮航程的星辰。
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分阶段地引导学生诵读、抄写《论语》《诗经》等经典。青葱校园里,琅琅书声浸润着《论语》的仁智光芒,《诗经》的草木情怀触摸着生命的心弦。我们开启的不仅是一次诵读、抄写之旅,更是一场“以文润德”的教育实践。借经典之力,引导学生从感性的情愫激荡走向理性的澄澈思辨,最终凝结为生命深处稳固的德性基石。
基于经典诵读的德育浸润。经典如雨,润物无声。我们引领学生步入《论语》的理性殿堂,聆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者襟怀;徜徉于《诗经》的意象长河,感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家国情怀。这并非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让圣贤的微言大义如春雨般悄然浸润学生心田。当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化为日常交往的温度,当《关雎》的纯真美好映照少年心事,正确的价值观便在无声处悄然萌发。经典,成为滋养德性根脉的源头活水。
基于生活情境的德育引导。情境为桥,知行合一。真正的德育,离不开生活这片广阔原野。我们于经典诵读处驻足,让思想的微光穿透现实生活的缝隙。晨读《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引导学生思考身边互助的点滴;讨论《论语》的“见贤思齐”,启发他们在日常中寻找身边的榜样。当“孝悌之义”化作对父母师长的真切体谅, “信”的箴言落实于每一次承诺的践行,抽象的义理便在生活情境中淬炼为可触可感的行动自觉,化解成长中真实的困惑与矛盾。
基于读写实践的德育内化。读写深耕,内化于心。从感性的共鸣到理性的澄明,需借由笔端的流淌完成思想的提纯。鼓励学生将诵读的体悟凝于笔端:或摹写《蒹葭》意境以抒发求索之志,或仿《论语》对话体探讨当下困惑,或深思“君子不器”对多元发展的启迪。在字句推敲间,模糊的感受沉淀为清晰的认知,纷繁的体验升华为坚定的信念,让德性的根须深深扎入个体思想的沃土。
以文润德,是一场与经典同行、与青春对话的旅程。不仅为新时代的德育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提供了一种可感、可循、可生长的实践范式。以经典的永恒星辉照亮年轻一代,静待那理性与德性之花在澄澈的眼眸中粲然盛放。
《中小学管理》
2025年第10期卷首语

迈向承认的学生发展评价
文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金木
亮点金句
・作为一种教育权力展示的评价,亟须关注到承认的维度,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被尊重、理解与认可,并为赢得承认而努力。
・迈向承认的教育评价,最终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包容、更有温度的教育氛围。在其中,每一位学生都能作为权利主体被尊重,其独特价值被重视,并在情感关怀中获得教育支持,从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评价是主体基于事实对评价对象进行的价值评判,蕴含着测量、描述与判断。教育评价则指向对教师或学生的评判,通过判断教育或学习成效,给出不同等次的结果,进而依据结果进行筛选甄别、奖励问责、匹配资源。大部分被评价者面对评价难免紧张甚至惧怕,担心因评价结果不好而受到问责,遭受排斥。可见,作为一种教育权力展示的评价,亟须关注到承认的维度,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被尊重、理解与认可,并为赢得承认而努力。
迈向承认的学生发展评价,以具体而完整的人为起点,承认学生的独特价值,欣赏其努力过程,尊重个体差异,包容学生成长中的种种可能,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评价要回归本体,锚定教育核心价值,坚持育人为本,秉持素养立意,关注个体差异,并最终将评价结果用于教育改进而非功利性奖励问责。
其一,坚持育人为本,锚定教育的核心价值。评价需要回归教育本体,精准识别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这是评价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出发点。迈向承认的学生发展评价,首先要认识到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育人而不是筛选,因而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要发现并认可每一位学生鲜活的生命样态和丰富的发展可能。
教育评价是为了学生更充分地实现自己的本质属性,认识自己,改进自己,而不是为了外部的排序、分等、筛选等,制造功绩主体。评价的焦点要从“你在群体中的位置”“你跟其他人比较”,转向“你与自己相比进步了多少”“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缺点又有哪些”“自己为了成长付出了哪些努力”“需要什么样的支持”。这样评价活动就变成了主体间性对话,通过教师承认式反馈、对努力过程的珍视以及对进步的赏识,满足学生对“爱”“重视”与“尊重”的价值需求,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起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其二,秉持素养立意,超越单一的学业测评。每一种能力与素养都应该被重视,单一的内容指标往往会导致评价不能面向人人,不能科学识别学生素养发展的真实情况。虽然教育评价改革在“破五唯”方面取得重大成绩,但是由于评价技术的局限,在评价内容方面还存在“窄化”与“虚化”现象,很多时候还表现为以知识为本位的学业成绩测评。
迈向承认的学生发展评价,其内容需要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立意”,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解决复杂问题的素养,关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能力、社会情感能力、责任心、同情心等等。窄化的评价内容会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获得认可与理解,素养立意的评价能让每一位学生发现自身多方面能力与优势,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被“看见”、被“重视”,获得一种自尊、自信与自豪感。
其三,关注个体差异,给每一位学生以尊重。承认关系的本质是认可“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尊重每一位学生作为平等权利主体的发展需求与价值。在教育评价中,为使每一位学生作为独特的价值主体被平等对待,需要改进评价内容与方法,摒弃“量化崇拜”,反思那种把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表现都细化为一个个指标并赋分的科学主义评价方式。这种标准化的评价是难以看见差异性与独特性的。
标准化评价试图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遮蔽了学生生命发展的独特性、多样性,忽视了其发展的平等权利,会导致对学生某些素养“不承认”,造成分数落后学生的权利忽视。迈向承认的学生发展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位学生,倡导一种弹性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兼顾过程与结果、量化与定性,综合运用大数据在个性化评价方面的优势,记录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情况与发展轨迹,描绘学生发展画像。
其四,破除功绩主义,扭转功利化的结果运用。评价结果的功利化运用直接导致了承认关系的异化。这种功利化运用的深层逻辑与“功绩主体”的塑造密切相关。在功绩主义影响下,学生被塑造为必须不断证明自身价值、通过竞争性成就来换取承认的“功绩主体”。排名、分等、奖励与问责等评价结果的功利化运用,制造了排斥、羞辱和焦虑,无法实现育人功能,导致大多数学生被归入“普通”或“失败”行列,体验到一种“承认拒绝”与“价值蔑视”。
迈向承认的学生发展评价反对评价结果运用的简单功利化,旨在将学生从强竞争的教育关系中解放出来。它要求不能将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分等、分班、排座,以及奖励与问责教师的唯一依据,要视学生成长的数据为隐私,不能随意公布评价结果,而是主要用于调整改善教育策略,实施更精准的支持。
迈向承认的教育评价,最终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包容、更有温度的教育氛围。在其中,每一位学生都能作为权利主体被尊重,其独特价值被重视,并在情感关怀中获得教育支持,从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才是教育评价应有的样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5年第10期卷首语

从提问到创造:
让孩子玩转AI自主学习的奇妙之旅
文丨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余安敏
亮点金句
・从幼童的“十万个为什么”到青少年的跨学科项目实践,AI自主学习像一把钥匙,为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打开了认知升级的新维度。
・教育的未来,从来不是用技术替代思考,而是让人工智能成为延伸想象力的翅膀。当孩子学会用AI提问、验证、创造时,他们掌握的不仅是工具,更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保持好奇心、勇于实践、敢于试错、在人与机器的协作中释放独特潜能。
在古希腊的雅典街头,苏格拉底通过不断提问引导年轻人发现真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AI技术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这样一位“数字导师”。AI不再只是冰冷的技术工具,而是可以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智慧伙伴。让我们看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如何与AI共舞,开启自主学习的新篇章。
小学阶段,走进AI启蒙的童话王国。对于6-12岁的孩子,AI可以化身为会讲故事的“魔法老师”。与其直接告诉孩子“水循环是什么”,不如让AI用苏格拉底式提问:“如果一滴小水珠要去旅行,它会先去哪里呢?”当孩子回答“去云朵上”时,AI可以继续引导:“那它要怎么才能从河里飞到天上去呢?”通过这种互动,抽象概念变成了生动的冒险故事。
初中阶段,成为AI实验室里的少年科学家。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形成批判性思维。这时AI可以成为他们的“科研助手”。以学习算法为例,直接解释“排序算法”会让孩子昏昏欲睡,但让AI提问:“如果你有100个不同身高的同学要排队,怎样能最快让他们从矮到高站好?”孩子们会给出各种创意方案,AI再将这些生活案例与算法原理类比。
高中阶段,身处与AI共创的未来工作室。高中生已具备抽象思维能力,AI可以升级为“项目合伙人”。在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把问题抛给AI,然后让AI通过一个简单的互动页面直观生动地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显性化,再通过各种实操、观察、思考,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就完成了学习的整个闭环。
AI时代的学习革命,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AI技术正让这句话成为现实。当8岁孩子通过AI动画理解分数概念,当15岁少年与AI辩论伦理问题,当高中生用AI工具实现公益创意时,学习已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成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
在这个人机协同的新时代,家长和教师的角色也在转变。我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要成为孩子与AI对话的“教练”。就像教孩子骑自行车,最初需要扶稳车座,最终要放手让他们自由驰骋。当听到孩子兴奋地说“我和AI一起解决了这个问题”时,我们会明白:教育的未来,不是用AI代替思考,而是用AI激发更多思考的可能。
在这场从提问到创造的奇妙之旅中,我们见证了AI如何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超级助手”——它不仅是答疑解惑的伙伴,更是激发灵感、赋能创造的桥梁。从幼童的“十万个为什么”到青少年的跨学科项目实践,AI自主学习像一把钥匙,为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打开了认知升级的新维度。
教育的未来,从来不是用技术替代思考,而是让人工智能成为延伸想象力的翅膀。当孩子学会用AI提问、验证、创造时,他们掌握的不仅是工具,更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保持好奇心、勇于实践、敢于试错、在人与机器的协作中释放独特潜能。
这场旅程没有终点,因为AI与教育的碰撞正持续迸发新的火花。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使命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种,让他们在技术浪潮中始终做“驾驶者”而非“乘客”——因为真正的学习,永远始于提问,基于实践,成于创造,终于无限可能。
《教育科学研究》
2025年第10期卷首语

现代儿童的“ 自然缺失症”
与自然教育
文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良华
亮点金句
・人需要足够的户外生活和户外教育,否则人就会因“自然缺失症”而出现种种身心疾病。
・从“自然缺失症”的视角来看,现代学校里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多动症”的孩子之所以越来越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远离自然。
现代人凭借高科技大踏步地离开自然,甚至与自然为敌,破坏自然,导致身边的河水变臭,空气变坏,蔬菜变味……现代人破坏自然而遭受反噬,人的身心出现各种反常的病症。这些身心疾病存在于各类人群和各类场所,学生群体首当其冲。教室里越来越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感觉迟钝、躁动不安或突然起身离开教室、容易情绪失控甚至无差别攻击他人。不仅如此,学校出现越来越多的“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或“小抑郁”或严重抑郁,等等。
为了解决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躁动不安、情绪失控的身心疾病,不少父母和教师费尽了心思,心力交瘁,但收效甚微。直到 21 世纪初,教育学界提出关注和应对“自然缺失症”,人们才看到解决问题的新希望。人需要足够的睡眠和饮食,否则人就会困死或饿死。同样,人需要足够的户外生活和户外教育,否则人就会因“自然缺失症”而出现种种身心疾病。有研究显示,公园及露天场所的缺少与高犯罪率、抑郁及其他城市疾病具有相关性。遗憾的是,不少人只承认人需要足够的睡眠和饮食,而尚未意识到人需要足够的自然生活和自然教育。
从“自然缺失症”的视角来看,现代学校里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多动症”的孩子之所以越来越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远离自然。也就是说,如果指望解决或缓解此类问题,可考虑的办法是让孩子重新返回自然和顺应自然。
重返自然或顺应自然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融入自然,可以在附近的公园展开户外活动,也可以到远方展开研学旅行;或者,将住宅或学校改造成花园式的住宅或花园式学校。二是应和自然,顺应自然的四季与节气,调整起居饮食与作息时间 ;或者模仿手工劳动者,尤其像渔夫和樵夫那样保持人与自然的互动 ;也可以模仿动物或植物,以类比思维的方式从动物和植物那里汲取生活与教育的智慧。三是研究自然,并在阅读自然类传记或自然人性的小说或电影的过程中敬畏或喜爱自然。
三者之中,在附近的公园展开户外生活或户外教育最便利,也最安全。狭义的公园是指城市里的植物园或花园。但是,广义的公园包括植物园、动物园、花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种植谷物的田园、菜园、果园,以及养殖牛羊的牧场、养殖水产的鱼池或湖畔。田园、牧场、海滨、湖畔成就了亲近自然的田园诗人、游吟诗人和湖畔诗人。
如果说户外远足主要涉及运动或探险,那么,公园或田园的户外生活或户外教育主要涉及三种类型 :一是休闲游戏。二是户外劳动与户外研究。三是户外运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户外生存教育。
户外休闲生活显得最轻松,也最常见。与一般休闲生活相比,户外的休闲生活能够让人跟自然建立亲近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虽然也是重要的,但是,人与自然之间或人与物的关系更能给人带来自由与轻松。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怀疑、嫉妒、设防、明争暗斗,但是,当人进入山水或森林之中,当人与植物、动物打交道,就会体验“人与天地万物同体”的自由、平等、清净与安宁。只要人愿意放下“人类中心”的偏见,人就可能在自然山水中体验博爱的情感。
虽然户外休闲生活是重要的,但是,相比之下,户外运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生存教育、户外劳动与户外研究显得更有教育意义。户外运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生存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规避风险,可以让学生掌握人工呼吸、心肺复苏、伤口包扎等自救互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也正是西方童子军制度和中国少年军校所重视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综合素养。户外劳动则可以让学生既掌握自食其力的基本技能,也能融入开阔的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日光、清风。即便经历腰酸背痛的劳作,遭遇狂风暴雨的威慑,学生也能在辛劳中增长责任心与感恩的情意,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造“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由意志。
综合丨《学前教育》《北京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学研究》
责编丨云凯杰
复审丨唐莉莉 终审丨张雪莲、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