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一凉,儿科门诊咳嗽、喘息的宝宝就多了起来。除了流感,还有个“隐形杀手”特别爱欺负小宝宝——呼吸道合胞病毒(简称RSV)。今天,应急总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葛丽霞将帮助家长们揭开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神秘面纱,教家长识破它、躲开它、打败它。
1. 呼吸道合胞病毒究竟是个啥“小怪兽”?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之所以叫“合胞病毒”,是因为它在感染细胞后会让多个细胞融合在一起,形成“合胞体”,尤其喜欢感染婴幼儿,它可是5岁以下宝宝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的“头号病毒凶手”,尤其爱盯着6个月以内的小宝宝下手。
2.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好发季节?
根据北京以往的监测数据,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它的高发期,其中11-12月更是高峰中的高峰,就像冬天的“感冒刺客”,一不留神就盯上家里的娃。新冠疫情以后,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夏秋季节也不断出现散发病例,3-5岁的学龄前儿童感染率不断增加。
3. 小心!它的传播方式比你想的要“隐蔽” !
飞沫传播:宝宝跟感冒的人近距离说话、打喷嚏,病毒就会“飞”进鼻子或嘴巴;
接触传播:玩具、餐具、门把手只要被病毒污染,宝宝摸完再吃手,就可能“中招”;
气溶胶传播:感染者咳嗽时,病毒会飘在空气中形成“隐形烟雾”,宝宝吸进去也会生病。
最麻烦的是,有些大人感染了呼吸道合胞病毒没症状,却能悄悄把病毒传给宝宝,堪称“无症状传染源”。
4. 警惕!以下宝宝更容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且病情可能更重!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
有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宝宝;
有原发免疫缺陷病的孩子;
6个月以内的婴儿;
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或经常去托儿所等人群密集场所的宝宝。
5. 宝宝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在“搞事”
2岁以下婴幼儿:初期像感冒(发热、流鼻涕),之后可能出现咳嗽、喘息、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
2岁以上儿童:多表现为普通感冒症状:鼻塞、流涕、咳嗽、声音嘶哑等,可伴有发热,少数可发展为支气管炎或肺炎。
温馨提示: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普通感冒很难靠症状区分,别以为“宝宝只是小感冒”就硬扛,尤其小宝宝容易发展成重症。
6. 怀疑宝宝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医生一般会做哪些检查?
快速抗原检测:用棉签在宝宝鼻子里转一圈取样,10-15分钟出结果,像“新冠快筛”一样方便,适合门诊急诊;
核酸检测:如果抗原检测阴性,但宝宝症状很像呼吸道合胞病毒,就需要做这个“精准检测”,灵敏度更高,2-8小时出结果。
7. 出现这些情况,别犹豫赶紧去医院!
呼吸急促:1岁以内宝宝每分钟呼吸超50次,1-2岁超40次;
呼吸困难:鼻翼扇动、胸口凹陷、嘴唇发紫;
喂养困难:吃奶量比平时少一半以上,或吃奶时呼吸急促到停下来;
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或哭的时候没力气;
脱水迹象:尿量比平时少(比如4小时没换尿布)、嘴唇干裂。
8. 目前还没有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特效药”,治疗主要靠“对症支持”
轻症宝宝:居家休息多喝水、海盐水洗鼻缓解鼻塞,发烧可吃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需遵医嘱),一般7-10天即可自愈。
重症宝宝:住院后可能需要吸氧、雾化吸入药物(比如干扰素帮助抗病毒),严重时要靠呼吸机辅助呼吸;
温馨提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病毒,别给宝宝吃抗生素!除非合并细菌感染,否则抗生素不仅没用,还可能导致副作用。
9. 对付呼吸道合胞病毒,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小月龄宝宝尽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比如超市、游乐场;
家人回家先洗手、换衣服,再抱宝宝;
保持室内卫生多开窗通风;
定期给玩具、餐具消毒;
坚持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
避免宝宝接触二手烟,烟雾会破坏宝宝呼吸道“防线”;
高风险宝宝可在医生指导下注射尼塞韦单抗(一种长效抗体,打一针能保护5个月,像给宝宝穿了“病毒防护衣”)。
呼吸道合胞病毒虽然“凶”,但大多数宝宝感染后预后良好,家长不必过度焦虑,但需保持警惕,做好日常防护、家庭护理,及时识别重症迹象尽早就医。家长们掌握了呼吸道合胞病毒小常识,就会为宝宝筑牢健康防线,我们会助力家长共同做好孩子的健康守护者!
【医生名片】
葛丽霞,应急总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硕士。2002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19年获得首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余年,2008年于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中心进修学习,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疾病诊治和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承担小儿哮喘专科门诊工作。擅长处理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及日常护理。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篇,主持院级课题2项,参加编写《儿童哮喘问答》。
专科门诊:周二下午儿童哮喘门诊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儿科
作者:葛丽霞
审核:刘丽利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