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记录展现文化发展的文物众多。记者在阅读《怀柔文物集成》一书时了解到,怀柔目前尚存明清时期的古钟六口。带着好奇的心情,我先后到六口古钟的收藏地观赏和了解了这些古钟的情况。
目前这六口古钟保护情况良好。存放于红螺寺的天启铜钟和杨宋镇仙台村凤翔寺、北房镇宰相庄村的铁钟为明代铸造,存放于渤海镇沙峪村、长哨营满族乡长哨营村和区博物馆的石厂铁钟为清代铸造。由于石厂铁钟在博物馆库房包装箱中,记者没能得见,但也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了解到它的一些情况。通过观看和查找资料,记者对这六口古钟上铭文记载的文化历史信息也有了进一步了解。
红螺寺天启铜钟 高超的青铜器铸造工艺
 
红螺寺天启铜钟是怀柔现存的六口古钟中最大、工艺最好、铸字最多的,也是记者最早了解的。1983年8月底,我刚到怀柔师范学校(校址位于红螺寺)读书时,就在生物实验室的北墙根下看到了这口古铜钟,三年学习期间它一直静静立在那。我曾多次去触摸,当时觉得这么一件宝物不应该放在墙角任凭风吹日晒雨淋。后来红螺寺重修开放后,铜钟被移到大雄宝殿内东南角悬挂保护起来,供游客参观欣赏。
红螺寺铜钟铸造于明天启五年孟秋,也就是1625年农历七月,所以称“天启铜钟”,距今已近400年。铜钟高1.72米,口径1.036米,重约1吨,铸有经文。这口铜钟是当时明朝皇帝朱由校赐予红螺寺的,他还赐了钟铭,内容为:“堂堂神器,精炼质刚。巍乎法像,赫赫声扬。音通天地,律合阴阳,四方维财,和鸣锵锵。晨昏是赖,朝礼未央,镇护神京,永奠安康。”
天启铜钟为青铜材质,双龙钮,莲瓣罩顶中,底边有八卦方位图形,铸造工艺细致精美。铜钟内外共铸造6505字,均为楷书,字体清晰流畅,布局规整严谨。据红螺寺工作人员介绍,铜钟内壁中部有铸钟工匠4人的姓名。
红螺寺的这口天启铜钟,其铸造技术高超,字体、纹饰、图案等线条细腻流畅,钟壁曲线适度,壁厚设计科学,音色纯正浑厚。大钟整体一次浇铸完成,没有任何补铸痕迹,铸造工艺水平之高,即使以现代技术,也不是很容易达到的,是明代铸造的大器中的精品。
天启铜钟不仅造型美观,声音也比较优美,轻轻撞钟时发出的声音圆润、深沉、古雅;用力撞钟时发出的声音浑厚、洪亮、悠远。据说,当年这口铜钟的声音能传到怀柔县城。
凤翔寺铁钟 铭文中有18个古村名
 
记者曾多次见过凤翔寺铁钟,目前悬挂于杨宋镇仙台村凤翔寺内东配殿北侧,保存完好。原来每次看到,只是粗略地看看钟的外形,前不久仔细看了钟上的文字,找到了一些历史文化信息。
凤翔寺铁钟又叫仙台铁钟,高1.55米,底部周长2.5米,铸造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距今452年,铸造年代在六口古钟中排名第二。铭文为瘦金楷体,笔划遒劲有力,字迹清晰。正中部位铸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字样,周围饰以花纹,每字5厘米见方;其余文字为铸造和捐助者姓名及所在村庄。从这18个村庄名字可以知道现在杨宋镇及周边一些村庄在明代时候的村名。从铭文中还得知,仙台村在明朝归属顺天府昌平州怀柔县木林里地方管辖。
参看王海老师《仙台大钟镌人文》的推文和记者现场观看了解到,铭文中有9个村属于今杨宋镇,即“仙台屯”应为今仙台村,“杨家庄”应为今杨宋庄村,“张家庄”应为今张各庄村,“年丰店”应为今南年丰村和北年丰村,“花园庄”应为今花园村,“张子口”应为今张自口村,“四旗屯”应为今四季屯村,“新庄儿”应为今耿辛庄村,“泉河屯”应为今杨宋镇太平庄村的一个自然村;有3个村属于今北房镇,即“罗山店”应为今大罗山村和小罗山村,“房家庄”应为今北房村和南房村,“周家屯”应为今大周各庄村和小周各庄村;有3个村属于今庙城镇,即“高家庄”应为今高各庄村,“霍家庄”应为今霍各庄村;还有个村叫“朱家屯”,可能是现在庙城镇西台下村。据《康熙怀柔县志》记载,当时采家里有个村叫朱家台庄,民国区划里采家里有个村叫朱家台下庄,朱家台下庄就是现在的西台下村,因为没有查到明朝时的记载,加之村名的变化,笔者推断“朱家屯”可能是现在的西台下。“孙家庄”应为今顺义区牛栏山镇的北孙各庄村,沙家营应为顺义区杨镇沙子营,豆家村应为密云区巨各庄镇的豆各庄村。
“凤翔钟声响,十里太平声。”据传说,这口铁钟曾被借往红螺寺,竟然怎么敲也不响。而在凤翔寺内,钟声锵锵,清脆悦耳,声闻数十里,可与红螺寺的钟声遥相呼应。
宰相庄铁钟 怀柔现存最早的古钟
 
2022年4月份,记者慕名来到北房镇宰相庄村委会院内,看元朝萧拜住墓遗存的石碑和石人,看到了宰相庄铁钟。这口铁钟和萧拜住墓的文物遗存放在村委会办公室前,并用围栏圈着。
村民介绍,这口铁钟原来存放于村里老爷庙内,在一个钟亭里挂着。从钟上的铭文得知,这口钟铸造于明嘉靖四十一年正月,即1562年,距今已经有463年,是怀柔现存六口古钟当中铸造时间最早的一口。
这口铁钟目前保存完好。钟高1.2米,周长2.2米,钟上部有5个孔。钟上的文字主要是捐助者的姓名,捐助者为邹忠、高善福等11人,筹办铸造此钟的是住持道人白落丰。捐赠铸造这口钟除个人外,还有周边明朝的守军,从铭文梳理出有驻扎在北台上、北台下的义勇后卫后所,驻扎在宰相庄的密云中卫中所,驻扎在渤海所的黄花镇后所千户,驻扎在大水峪的蓟镇西协石塘路大水峪营,等等。此外,定慧寺的高僧等都对铸造此钟做出了贡献。捐资铸造庙里的大钟,大都以善男信女为主,然而捐资铸造宰相庄铁钟的有不少附近驻军,这是很少见的。可能是由于当时宰相庄是后都督府密云中卫中所衙门所在地,附近的军队相互来往比较密切的缘故吧。
据村里人介绍,这口钟声音洪亮,能传到二十几里外。解放初村里发生火灾,村民急中生智敲响了大钟,方圆十几里外的村民听到急促的钟声后都来救火,二十里外疃里村也有不少村民前来,由于附近各村村民的帮忙,大火很快就被扑灭了。
沙峪铁钟 村民想修补古钟缺失的一角
 
渤海镇沙峪村有口古钟,村里很多人都忘记了。记者从《怀柔文物集成》了解到,沙峪村天地庙古钟还在村里存放,于是慕名前往沙峪村,在村委会院内和村民聊起来,大多数村民说不知道村委会里存着一口钟,后来在一名村干部的带领下,到村里的库房见到了这口古铁钟。
库房里没有灯,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把铁钟挪到库房门口。我们用卷尺对铁钟进行了测量,这口钟高0.9米,上周长1.4米,下周长1.85米,钟的下沿有八个角,上面四周对称开有四个孔,顶部开有一个孔。从钟上铭文可知,此钟为该村天地庙所用之物,铸造于清光绪二十三年仲冬,即1897年阴历十一月,距今128年。从钟铭文中可知,在清朝时候沙峪村归属顺天府北路厅昌平州黄花东北路地方。
这口钟上铭文记载当时铸造这口钟的背景。原来村中天地庙三官殿前有古钟一口,因为年代久远,敲起来有声音却没有乐感了,大家商议由村民捐资做一善事,铸一口新钟,在初一和十五上香的时候就能听到美妙的钟声了。
这口钟下面有一缺口,仔细看有焊过的痕迹。村民说,在生产队的时候,这口钟曾用来作为提示村民上工的钟,每天早上敲响,时间太久,下面缺了一角,于是有村民进行了焊接,由于技术还不成熟,没有焊接成功,掉下来那个角现在也不见了。现场的一位村民说,现在各种技术都很先进了,要是能把这口铁钟修复好,再挂在村里明显位置,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也能展示出沙峪村的历史,把悠久的文化传下去。
长哨营铁钟 村中娃娃对保护文物有认知
 
和沙峪村铁钟一样,2022年8月11日记者到长哨营村的时候,和村民聊起来村里的铁钟,很多人都不知道村里还藏着这个宝物。
村干部带我们来到村里的一处库房,在房间的一角我们找到了这口古铁钟。铁钟被泡沫板封盖得严严实实,好像是被保护起来了。铁钟很重,我们好不容易才把它挪到宽敞的地方,仔细端详起来。
长哨营铁钟为该村关帝庙用钟,铸造于清乾隆六年,即1741年,距今284年。钟高0.73米,周长2.1米,上面开有一孔,有7个钟耳。钟的铭文为杨福林、徐克温等178名捐助者的姓名,并注明铸造铁钟的匠人及关帝庙住持的名字。此钟目前基本完好,钟的下部有一处破损。
铁钟上有“京都顺天府直隶承德州密云县大水峪口外长哨子关帝庙”的钟铭,这些文字透露了一些历史信息:一是表明今长哨营地区,在清乾隆初期属于承德州管辖;二是长哨营当时的名字叫长哨子,表明在乾隆前期长哨营的名字还没有出现;三是长哨营的方位当时以有驻军的大水峪口为地标,说明清代前期长城以北地区的行政建制很不完善。根据王海老师提供的资料显示,乾隆七年(1742)也就是长哨营关帝庙铸钟的次年,清政府设置了相当于“县”的“喀喇河屯理事通判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喀喇河屯厅基础上建制滦平县。因而,清朝时长哨营以及汤河口等地区一直属于喀喇河屯厅、滦平县辖地。
在现场,该村一名二年级的小男孩和我一起认真观察着这口古钟。他说,看到这口古钟,就知道它是件文物,应该好好地保护起来。我问他,你咋知道它是文物?他说,从书上看到过老辈传下来的东西,很多都是文物,从文物上能学到很多知识。小小的年纪,就知道保护文物、利用文物,值得欣慰。
石厂铁钟 藏于木箱内难得一见
在怀柔六口古钟当中,最为神秘的是石厂铁钟。这口钟藏于区博物馆,为了搬运方便,目前还被木箱包着。博物馆工作人员说可以打开看看,为了不给将来的搬迁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我没有同意。
目前,根据《怀柔文物集成》的资料了解到,石厂铁钟铸造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九,即1895年,比沙峪铁钟铸造时间早两年。钟上铭文显示,此钟是“顺天府北路厅怀柔县石厂庄观音寺”用钟。石厂铁钟高0.52米,周长1.42米,是六口古钟中体量最小的一口,是7名善男信女捐资铸造的。此钟虽小,但也很漂亮。钟钮为翘首形,钟腔上开五个口,形似梅花。钟肩铸有旋连花纹,钟下部也是八角形,但缺损了两角。
由于现在博物馆展览空间有限,石厂铁钟以及其他不少记录怀柔悠久历史的文物还静静地躺在地下室里。期待这些文物能够尽早展出,供市民欣赏,从中了解怀柔悠久的历史。
END
【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怀柔公众号】
记 者:石金虎
摄 影:石金虎
编 辑:彭渴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