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琛
赵琛,1967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现任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长城研究院院长,东北大学教授,延庆区政协委员,他在古村落研究,国家精品课程等多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多重身份中,在他心里最重的就是“长城人”这个称呼。
本期《洞见长城》让我们一起来
认识这位“长城人”赵琛
看看他和长城背后的故事
问 界
鲁班锁的启发
赵琛初识长城源于一把鲁班锁。儿时他用积木搭“房子”时总散架,当他正对着散落的木块儿发愣时,父亲递来一个鲁班锁,让他通过指尖感受榫卯咬合的巧妙。那些关于“咬合”与“稳固”的道理,像一颗种子,悄悄落在了赵琛心里。后来他才明白,父亲口中木凳、木柱的“稳”,与长城城墙的榫卯衔接、敌楼的结构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2岁那年,赵琛第一次见到长城的烽火台,那些残砖断垣矗立在风里,被岁月啃噬着,却透着一股倔强的“合力”。他掏出画笔,一笔笔描下砖石的纹路——那是他给长城“建档”的开始。
赵琛十四岁在医巫闾山水彩写生烽火台
之后,几乎每个假期,赵琛都会去爬长城,长城上的每一块砖、每一座敌楼,都成了他画笔下的主角。24岁时,他终于抵达嘉峪关,站在万里长城的西端,少年时埋下的种子,已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赵琛1983年十六岁速写山海关作品
赵琛二十四岁考察嘉峪关
2008年,赵琛出版了《李白故里512》一书,书中将四川地震前后同一地点的古建筑风貌进行对比呈现,留存下珍贵的影像资料。这本书也引起了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的罗哲文先生的关注,赵琛有幸成为他的关门弟子,此后,赵琛对长城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跨 界
从绘画到数字复原
多年积累的绘画功底,加上父亲始终如一的支持、恩师悉心专业的教导,让赵琛拥有了记录长城之美、深入研究长城文化的底气与自信。在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村民的重要回信后,赵琛心中涌起一股创作冲动,决定为石峡村绘制一幅画作。
为此,他多次奔赴石峡村。从借助卫星地图梳理长城的宏观脉络,到使用无人机反复拍摄以精准把握其走势,再到于地面细致观察半壁楼与石峡关的空间层次,他满心期待能将空中俯瞰的宏大与地面观察的生动,完美交融于画布之上。
延庆石峡关长城半壁楼
半壁楼,作为石峡关长城上的一处敌楼,是明代工匠依据山势地形与军事防御需求精心设计建造的,拥有独特的建筑形制和颇高的艺术价值。绘制时,赵琛以手绘画稿为蓝本,将几百年的沧桑神韵尽数捕捉。
在石光长城院子里,一块明代的“迎旭”石匾映入赵琛的眼帘。凝视着这两个字,他恍然领悟:“迎”是殷切的期盼,“旭”是蓬勃的新生,古人刻下这二字,是在祈愿朝阳照亮生活。刹那间,他灵感迸发,自己的画作里也应有一轮红日——让延庆大地沐浴在七彩阳光之下,让长城、世园、冬奥这三张“金名片”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油画《石峡迎旭》创作
除了为石峡村创作画作,赵琛团队还积极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工作。他们成功对延庆火神庙壁画东面墙进行了数字化复原,这一成果不仅是艺术的再现,更为长城军事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证。2028年是戚继光诞辰500周年,团队从壁画中精心提取的盔甲形制、兵器细节,不仅为纪录片《戚继光与长城》的道具制作提供了精准依据,也成为博物馆明代军事装备展区场景复原的重要参考,让400多年前的军事智慧与艺术匠心在当代社会重焕生机。
延庆永宁火神庙壁画数字化复原工作现场
位于天津的黄崖关长城,人字形支墙作为长城建筑中的独特形制,与承载着军事防御记忆的凤凰楼,共同见证着历史的沧桑。赵琛团队对天津黄崖关长城全域进行了细致地航测数据采集,并通过高艺术性摄影作品与高精度3D模型进行系统展示,全方位呈现了长城的壮丽与精妙。
天津黄崖关长城数字复原工作组图
在长城数字化工作中,团队采用无人机测绘与地面测量相结合的方式,高效完成立体数据采集。对于金塔县的垒木长城、京津冀地区敌楼原装槛石、垛口石等代表性长城构件,他们更是运用测量工具与激光扫描仪进行重点记录,确保数据的精准无误。这些数字档案与实际修缮工作紧密结合,不仅为长城的科学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更让古老的建筑智慧通过数据得以永久留存,赋予了文化遗产“永恒的生命力”。
赵琛在金塔县垒木长城实地考察
2023年,凭借三十年长城研究的深厚积淀,赵琛的研究成果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奖。他带领团队运用数字技术复原的《九边图》,让这幅明代军事地图上的烽燧、关隘重新“站立”起来,仿佛穿越时空,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数字长城”工程横跨万里时空,在广袤地域间全面铺展,成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核心领域。自2012年国家文物局完成我国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并发布结论以来,赵琛团队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长城研究向更深层次的数字化迈进。
八达岭长城
肩水金关,位于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城东北152公里的黑河东岸戈壁滩上,这座与阳关、玉门关齐名的汉代著名烽塞关城,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肩水金关
2020年7月16日,赵琛带领团队踏上实地考察肩水金关的征程。这里地处戈壁荒漠,高空风速大,无人机每次起飞都有坠毁之险。气温最高时近50摄氏度,三组电池被晒报废。队员长时间徒步,鞋底变软仍咬牙坚持,完成空间信息考古。经过长达4个月的数字复原工作,肩水金关从废墟中逐渐“复活”,重现了汉代的雄伟与辉煌。
赵琛带领团队在肩水金关进行实地考察
破 界
万里长城有多长
多年的考察与钻研,赋予了赵琛对长城全新的认知——长城绝非一条孤立存在的线,而是一个系统性分布的带状建筑体系群。数十年来,他深耕中国边疆地区长城研究,多次带领团队踏上长城调查之旅,执着探寻长城的东西起点与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长城遗迹。
金山岭
三十年间,空间信息考古技术日新月异,从最初的手工测绘到如今先进的无人机航拍,技术不断升级。然而,赵琛团队“脚踩泥土”的初心始终未变。他们从边境沙漠一路走到山海之滨,用无人机俯瞰长城全貌,再结合地面测绘,让陆防与海防的长城体系在数据中紧密相连。
赵琛团队考察万里长城西起点
从金山岭影壁墙在晨昏交替中的光影变幻,到一碗泉驿站在数字技术下的“重生”,每一次技术与泥土共振的测绘,都是对历史的一次深情回应。那些被风沙无情揉碎的细节,终于在建模中“站”成坚固的堡垒,在激光的映照下透出往昔的烟火暖意。这是今人与历史跨越时空的对视,让那些快要被沙暴彻底抹去的故事,在数字世界里重新苏醒,继续诉说着千年的边疆往事。
数字复原秦皇岛板厂峪158号敌楼
在八达岭长城,赵琛巧妙地将北四楼的钢笔画与南六楼的水墨画叠画,再与数字模型进行对比,让艺术与技术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九眼楼长城,数字模型清晰呈现了遗址的布局,有力印证了“长城是立体防御系统”的结论。这些发现,正悄然改写着人们对长城的固有认知。
赵琛水墨绘八达岭南六楼
无 界
文明互鉴跨山海
2024年12月,赵琛当选延庆区政协委员,他提出“长城景观村落示范区”构想:以石峡村为范例,科学规划,串点连线、聚线成面;将长城保护纳入村规民约,让每户村民都化身“长城管家”;推动民宿、采摘、放牧体验与研学、徒步、文创融合发展,让“登长城”升级为“住长城、读长城、养长城”。在他的构想中,未来的延庆将是一座无围墙的“长城国家公园”,而村庄则是其中最动人的篇章。
延庆区政协委员赵琛
提出“长城景观村落示范区”构想
中国长城景观村落专家组
赴北京延庆香屯村开展实地调研
“京津冀地区长城周边的村民,大多是当年守城、修城将士的后裔。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承载着因长城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我们只注重保护长城建筑,却忽略了‘人’这一关键要素。如今,总书记给石峡村回信,核心精神是利用长城资源带动致富。有了这一指示,我们更加关注长城沿线的村庄。” 赵琛说。
2025年1月,“文明脊梁长城文化展”上,数字长城首次以展览形式惊艳亮相。这场展览,不只是前沿技术的炫目展示,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赵琛在“文明脊梁长城文化展”上
为观展者作讲解介绍
赵琛的脚步,从东端辽宁丹东宽甸的万里长城东段第一燧出发,一路向西,直至新疆乌恰县山河关关隘;从历经沧桑的古老隘口,迈向广袤无垠的苍茫戈壁。他的足迹深深浅浅,在长城的每一寸土地上留下探索的印记,不仅精准丈量出长城的绵长壮阔,更如一把钥匙,不断打开人们对长城认知的新大门,拓展着认知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