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举办推进科学教育工作会,30余所中小学展示科学育人新图景
2025-10-19 08:5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10月17日,海淀区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办“落实教育大会精神 推进科学教育工作会”,同步开展人大附中数智时代科学与工程教育创新实践研讨会。会议以成果展示、高端研讨、特色活动形式,全面展示海淀区中小学及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各成员校的科学教育创新实践。

会议打破传统会场边界,将成果展示环节打造为“流动的科学教育实验室”,在校园内不仅有人大附中30年科创育人案例、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各成员校和海淀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成果集中呈现,而且还吸引了多家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联动参展。

在人大附中东门操场上,中关村第二小学百旺校区五年级学生田彧丞分享自己去贵州寻找化石的经历,人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的师生携手为参观者展示他们的智能城市作品,人大附中初一年级学生李亦格正在与参观者讨论智能防鲨网的原理……这一区域专门设置了海淀区中小学科学与工程教育成果展、人大附中及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成员校科学教育与人工智能实践探索展。来自人大附中及人大附中联合总校等31家单位,集中展示了吸管潜水艇、多功能椅、智能洗碗助手、肺活量赛车、仿生跳蛙等34个科技体验项目。

除了中小学和幼儿园之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知识产权报社、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也带着定制化科普资源包前来参展,其中包含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汽车工程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和产品。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宓奇表示,此次活动不仅邀请了人大附中联合学校各成员校及海淀区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展示,而且还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和研究团队带着科技前沿的产品和技术走进学生中间,对促进学校大中小幼一体化推进科学与工程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活动也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海淀就是一所大学校,各校师生可以依托它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宓奇说。

据了解,人大附中很早就在布局大中小幼一体化的科学教育模式和科技人才培养链条,30年前成立了少年科技创新委员会,19年前又成立了少年科学院。学校努力提升师资和硬件水平,打造高水平实验室,丰富数学、计算机、工程学和信息科技等与人工智能相关学科领域的课程群,积极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带动更多教师研究人工智能对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和未来社会的影响。

当天的主会场研讨环节聚焦“科学教育全学段贯通”,呈现了人大附中教育集团多维度的育人思考。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宓奇提出“大中衔接”育人路径,依托高校资源开发进阶式科学课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张冬梅、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园长郑宇红分别从“小学科学素养启蒙”“幼儿数智化科学感知”切入,给出了“幼—小—中”学段衔接的实践方案;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钟真则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推动高校科研资源向基础教育下沉,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会上,人大附中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担任学校少年科技创新委员会顾问,聘任本校9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担任少创委学生委员。少创委学生委员、初二年级学生冯煜尧结合创作智能节水装置的过程,分享了个人动手实践的故事。他说,从查阅论文、做产品调研到如何申请专利,学校老师给予他很多指导和启发。“学校自由热烈的教育氛围,提高了我的动手实践能力,让我能够发现并解决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携手相关合作伙伴在会上发起《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联合倡议》,倡议海淀区每名学生每年完成一项科学实验、探访一次科技馆、聆听一场科学讲座,教师每学期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创新精神;倡导学校打破壁垒边界,建立科学教育专家库,推动学校与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合作,构建科学教育共同体;呼吁构建大中小一体化育人体系,推进科学阅读,加强科学探究指导,建议每名学生每年阅读3至5本科普书籍,参与科学探究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会上还发布了首届海淀区中小学智能未来邀请赛方案。

会议还设置了海淀区科学与工程教育交流会、课堂观察和评课交流两大特色环节。在海淀区科学与工程教育交流会上,6位来自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的代表分享实操案例:中国人民大学魏哲巍团队展示“本研一体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师聂璐介绍了“问题解决导向的科学课程体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张跃阐述了“工程实践活动开发路径”,为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在课堂观察环节,12节跨学科科学课同步开展,从高一年级化学“从亚硝酸钠看食品添加剂”,到初二年级物理“设计自行车测速仪”,再到初一年级跨学科课“AI助力平衡结构设计”,覆盖多学科、多学段。参会代表通过听评课深度参与教学研讨,破解科学课堂“如何融合前沿技术”“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等实际问题。

本次会议由北京市教委、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等单位指导,海淀区教委、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承办。共有近500名海淀区中小学、幼儿园、学区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代表参加。

据悉,海淀区未来将推动更多高校、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将技术资源转化为基础教育育人资源,培育科学教育优质课程与典型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采写:赵艳国;海淀教育融媒体中心供图;编辑:凌月云;复审:郝彬;核发:冉阳)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