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送别杨振宁先生
2025-10-19 10:0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杨振宁先生

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103岁

杨振宁

时光回溯到2021年,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到清华大学看望杨振宁,转达习近平对他百岁生日的祝福。

当天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会上,杨振宁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深情回忆了与“最重要的也是我最亲近的朋友”邓稼先的往事,并说道:“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在“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讲话

从童年的清华园、战乱时期的西南联大,到远渡重洋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再回到清华引领新的事业,杨振宁的命运一直与时代变迁紧密呼应,正如他亲自翻译的特别喜欢的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一首诗:“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杨振宁7岁时,跟随父母来到清华园。

与杨振宁家比邻的,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算学系教授郑之蕃、熊庆来。哲学系教授邓以蛰之子、“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是比杨振宁低两级的同学及毕生挚友。在这样一个名师云集、学术氛围单纯热烈的环境里,杨振宁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探索有关科学之美与奥秘的故事。

1935年于清华园西院11号杨家院中。远在柏林念子心切的杨武之在照片背后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

受父亲熏陶,杨振宁很早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儿子的天赋,杨武之早有察觉,但在他看来,作为中国人,学好传统文化,培养健全的人格,比成为天才儿童更重要。

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暑假,杨武之都请了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丁则良给杨振宁讲授《孟子》。每天两小时,杨振宁跟随丁则良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中,为日后取得辉煌的科学成就奠定了扎实的人文基础。

而当时,围墙外的世界已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清华园就像是一个避风港,为杨振宁创造了无忧无虑的氛围。“在我的记忆里头,清华园是很漂亮的。我跟我的小学同学们在园里到处游玩。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对清华园中的童年生活,杨振宁记忆犹新。

13岁那年的一天,杨振宁偶然间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他被书中所讲的奇妙宇宙深深吸引,回家对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22年后,一句童真的“狂言”成为了现实。

他是“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武之将15岁的杨振宁送回了合肥老家。同年11月,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西南联合大学。杨武之全家一路辗转到了昆明。

1938年秋天,杨振宁以第二名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化学系录取。在报考的时候,杨振宁因为对化学感兴趣,于是报考了西南联大的化学系。后来,他发现物理更合他的口味,便转到了物理系。

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在他的自述《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里,生动地记述了第一次在西南联大课堂上见到杨振宁的情景,形容他眉清目秀,脸颊白里透红,眉宇间流露出一股英气,眼睛里闪烁出锋芒。许渊冲说,杨振宁是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英文考试杨振宁考第一,得80分;许渊冲考第二,得79分。此外,杨振宁物理考100分,微积分能得99分。

杨振宁的西南联大学籍卡

战时的西南联大物质条件极为艰苦,但学术风气却非常好,教师阵容也十分强大。“教过我大一国文的老师有朱自清先生、闻一多先生、罗常培先生、王力先生等很多人……大一物理是跟赵忠尧先生念的,大二电磁学是跟吴有训先生念的,大二力学则是跟周培源先生念的。”杨振宁回忆时如数家珍。

西南联大物理系规模不大,却俊彦云集、巨擘济济。在吴大猷教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杨振宁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在王竹溪教授的指导下获得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吴大猷和王竹溪引导他进入了对称性分析和统计力学两大研究领域,这也是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支柱与前沿。

在西南联大,杨振宁的学术视野迅速拓展,为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时在西南联大本科生所学到的东西及后来两年硕士生所学到的东西,比起同时美国最好的大学,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杨振宁说。

“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

1945年8月,23岁的杨振宁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

“我到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不到一个月,那时候芝加哥大学的物理系有200多个研究生,(我)立刻就变成了研究生中物理学的知识最多的一个人,所有这些都是拜了我在西南联大七年学习的结果。”杨振宁回忆说。

杨振宁曾对导师说:“我总得回中国去,回国后,我觉得理论物理没有什么用,中国需要的是实验物理,所以我要做这方面的工作。”但在实验室的18至20个月的经验,使他发现自己动手是不行的。在物理学家泰勒的建议下,杨振宁重新进入了顶级的理论物理圈子。

1948年6月,杨振宁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1949年到1966年,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了17年。这期间,他也迎来了学术黄金期。

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现场。左起第一为杨振宁,第二为李政道。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成为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最为闪耀的一对年轻人。杨振宁在致辞中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我已献身于现代科学,并将竭诚工作,为之继续奋斗。”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让全球华人为之振奋。杨武之得知消息后更是兴奋极了,他多次告诉杨振宁的弟弟妹妹,不要小看中国人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深远意义,这件事至少使一部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界,打掉了自卑感,从心理上敢于同西方人一争短长了。

更重要的是,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

1966年加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后,杨振宁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场论研究的新方向,促成了量子群这一数学新领域的兴起。数学大师陈省身曾经说:“这种代数结构在理论物理这么多领域的可解性方面起着如此根本的作用,真是不禁令人啧啧称奇!”

“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杨振宁牢记父亲杨武之“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托,始终拥有浓浓的家国情怀。

1971年,“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振宁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完成了多年来未尽的心愿。他也是旅美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帮助架设起中美科学家之间友谊和交流的桥梁。

在20世纪70年代,杨振宁先后回国6次,数次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曾向周恩来总理建议,中国在教育科研中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是很好的,这也是必需的,但是目前中国理工科大学不重视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应引起重视。此后数十年,杨振宁为促进中国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影响。

在杨振宁关于童年老家的记忆中,正厅门口贴着的一副对联令他印象深刻,上联“忠厚传家”,下联“诗书继世”。“父亲一生确实贯彻了‘忠’与‘厚’两字。”“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杨振宁(右)从时任清华校长王大中(左)手中接过清华大学聘书

回到清华后,杨振宁为自己在清华园的家取名“归根居”,并以《归根》为题写下诗句:“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我愿在有生之年尽力帮助清华大学发展”

杨振宁给本科生上课

2004年9月13日,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82岁的杨振宁身着衬衫走上讲台,面对130余位大一新生的稚嫩面孔,将最基础的物理概念娓娓道来。

为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是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朱邦芬的建议,没想到杨振宁一口答应。此后整整一学期,杨振宁每周两次都准时出现在这间教室。他上课从不点名,每节课45分钟,每次两节课连上,从头讲到尾,谁要想上厕所直接去,不用打招呼。“他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平易近人,没什么架子。”

清华大学科学馆。杨振宁的办公室位于科学馆二楼,这里也是他父亲杨武之曾经工作的地方。

杨振宁曾动情地说:“我从小在清华园中长大,对园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我愿在有生之年尽力帮助清华大学发展。”回到清华园的杨振宁与父亲当年一样选择教书,他的办公室也在父亲当年办公所在的科学馆。“回到清华来,我又开始了新的旅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帮助清华训练一些年轻人……如果我能够帮助他们走到正确的学习、研究的道路上去,这当然是一个很值得做的事业。”杨振宁说。

杨振宁一直关心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更名为高等研究院)的创建和发展。“从1996年6月到1997年8月,杨先生多次不辞辛苦来清华为高研中心的事情,从选聘人才、筹集经费到专业方向和发展规划,都积极出谋划策……这一切足可见高研中心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清华大学原校长、高等研究院院长顾秉林院士也是中心筹建的主要参与者,在他的回忆中,杨振宁为高等研究中心的筹备和发展定锚稳舵。

他东奔西走为中心募集更多资金,还捐出国家给自己的工资,创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用于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在他的力邀和影响下,多位世界级科学家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使其迅速成为学术界一颗令人瞩目的新星,一系列链式反应吸引着越来越多优秀学者选择落脚于此。

2002年6月17日,“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清华展开思维碰撞,一场场精彩的前沿报告让校园中弥漫着浓郁的学术气息,杨振宁用如此“科学家”的方式度过了自己的八十寿辰,并借此机会扩大高等研究中心的学术影响力,推动国内学术界与国际前沿的对话交流。

2012年6月29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成立15周年院友学术交流会上,90高龄的杨振宁发表演讲,以讲故事的方式与清华师生分享自己的学术人生。

2012年,在高等研究院成立15周年院友学术交流会上,杨振宁全程站立演讲半个小时,鼓励科研工作者要相信自我,充分发挥创造力。他思维敏捷、语言缜密而富有感染力。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发来贺信道:“您始终铭感国恩,心系祖国。您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也是全球华人的骄傲!您带领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已经走过15个春秋,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青年科学研究人才,在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杨振宁捐赠清华大学暨“杨振宁资料室”揭牌仪式

2021年5月14日,刚刚度过110岁生日的清华迎来了一份厚重的礼物。为支持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杨振宁决定将他的办公室和资料室内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影像资料,以及字画和雕像等艺术品(共计2000余件/册)无偿捐赠给清华,在清华图书馆设立“杨振宁资料室”。

杨振宁捐赠的珍贵文献资料

“清华以后十年、二十年会有中国最优秀的,尤其科学方面的年轻人来念书,这个是必然的事情。那么我相信,清华大学会好好地利用这个优点,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世界级的未来物理学方面的领军人物。”杨振宁充满期待地说。

2012年4月5日,杨振宁先生做客清华大学博士生“学术人生”讲坛,讲述他的学习与研究经历。现场座无虚席,很多学生站着听完报告。

杨振宁在2019年求是奖颁奖典礼现场

在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杨振宁先生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观如海的学术成就,书写了功在世界、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他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带动世界了解中国,更推动中国走向世界。


作者:

清华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