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七年(1419)朱棣改建北京城,将丽正门向南推了一里来地至今天正阳门的位置,并在丽正门西侧建了一座关帝庙。正统四年,丽正门改称正阳门。《日下旧闻考》的大臣们说:“九门俱有关帝庙,而士民香火之胜,以正阳门为首。”盛到什么程度?初一十五前来上香求签的士民男女拥挤不动;冬天太阳升起得晚,早晨天未亮时,庙中的香火能映红了天!
为什么这里香火如此之盛?因为来求签的人多。清人有竹枝词《都门杂咏·关帝庙》单道其事:“来往人皆动拜瞻,香逢朔望倍多添。京中几多关夫子,难道前门许问签?”后两句纳闷道:北京城中供奉关老爷的庙不知有多少座,难道非得到前门关庙中来求签不可?如果让昔日的北京人来回答,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正阳门庙的签最灵验。有这样两则见诸文字的故事:
一则是清朝初年人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自叙的。他是顺治十五(戊戌)年的进士,后来为避雍正名讳,改叫王士祯。顺治十六年(己亥),他进京到礼部报到听候选用,不知会给他安排个什么官,听说前门关庙的签夙称奇验,便前往关庙祈祷求签。签上说:“今君庚甲未亨通,且向江头作钓翁。玉兔重生应发迹,万人头上逞英雄。”又说:“玉兔重生当得意,恰如枯木再逢春。”这是什么意思呢,他看不明白。这年十月,他被派往扬州作推官,庚子年春天到任。推官,是地方上主管刑狱的小官。在扬州任上五年之后,甲辰年十月升迁为礼部侍郎。这时候他才明白:扬州五年,恰好是从庚子年到甲辰年;扬州在长江边上,符合“江头作钓翁”之意。后两句意味什么,一时还未解。康熙十九年是庚申年,这年八月,他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应了“万人头上逞英雄”之语。他悟道:我是崇祯甲戌年闰八月生;庚申年又是闰八月,这不就是“玉兔重生”么!
还有一则故事是《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关于李文田的。李文田咸丰九年进京参加己未科会试,到京后在前门关庙求得一签,签上说他“名在孙山外”。他很失望,以为不能得中了。谁知一发榜,他金榜题名,中了。于是他逢人便说:关庙的签并不灵验。等到殿试之后,头名状元是孙家鼐,二名榜眼是孙念祖;他得了第三名探花——果然在“二孙”之后!李文田叹服不已。
这样的故事虽然为数不多,但架不住人们口口相传。其实所谓灵验多为巧合。签上的话都是人写的,而那些话又大都意思模糊,怎么理解都可以的,但总的宗旨,是劝人行善。比如《藤阴杂记》中说:修撰秦涧泉甲戌年散馆,求得一签,上写:“静来好把此心扪。”什么意思呢?不知道。让求签者“静夜扪心自问”,好好反省反省,有哪些事做得不对。这签对谁都适用,可又等于什么都没说。
《藤阴杂记》中还有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壬申乡试,有人求签问考题。签语说:“阴里相看怪尔曹,舟中敌国笑中刀。藩篱剖破浑无事,一种天生惜羽毛。”求签者茫然不解。入闱发下试卷,首题:“夫子莞尔而笑”二句,次题“故天之生物”二句,三题“交闻文王十尺”三句。求签者认为这就是应验了。
另一个例子是,汤某人将选知府,求签问去哪,得:“君是山中万户侯,那知骑马胜骑牛。今朝马上看山色,争似骑牛得自由。”这不是答非所问么!选派结果,是任他为南安知府。同年为他饯行演戏,头一出《杜宝劝农》,戏中杜宝吟的一首诗,正是签语。原来那签语抄的竟是戏词。而杜宝的身份就是南安太守,于是签又应验了。这不是碰巧了么!
这样的例子多了,人们就越发相信正阳门关庙的签灵验了。
昔日每当开庙时节,庙里的老道还施舍道教善书,什么《关圣帝君六十四卦爻》《关帝圣君桃园明圣经》之类。万历十七年的状元焦竑在碑文中说:“都城自奠鼎以来,人物辐凑,绾四方之毂,凡有谋者必祷焉,曰吉,而后从事。中间销沮奸谋,振发忠义以助成圣化者非细”——凡是打算做某事的,都要在关侯面前求签问凶吉:吉,才付诸实施;凶,则打消念头。这其中不知有多少不良的打算被悄然放弃,而为忠、为孝、为仁、为义的善行则得到了弘扬。关公在冥冥之中充当着老百姓的道德导师,起着消除矛盾、维护和谐的作用。关庙的功劳实在不小啊!
圣人设教,以化百姓。这也正是建这座庙的意图之一。焦竑在碑文中把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伏腊缤纷,有来士女。……卜以筳茅,如答枹鼓。子孝臣忠,弟友兄序。匪耳提之,凛面相语。义举长信,奸谋遄沮。”
摘编自本人的“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庙宇·正阳门庙:九城关庙此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