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读书会
干部学习核心期刊目录
第20251002期
1
《旗帜》
主办单位:《旗帜》杂志社
卷号期号:2025年第9期
推荐部门:党建组


《旗帜》2025年第9期刊发评论员文章《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指出,坚持以上率下,压实责任齐抓共管。好作风是抓出来的,更是领导干部带出来的。要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要推动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监督责任、“一岗双责”、监管责任等层层落实,以铁规矩锻造好作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2
《党委中心组学习》
主办单位:《时事报告》杂志社
卷号期号:2025年第4期
推荐部门:中直组

韩文秀在《党委中心组学习》2025年第4期撰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指出,《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内容博大精深、系统全面,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其中,关于新发展理念的论述贯穿始终,具有总纲意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本质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的一体两面。新发展理念指明了我国新时代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发挥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作用。学习领会新发展理念,要把握好“5+2”的核心要义,即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发展理念”,做好“2个统筹”,即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
3
《中国编辑》
主办单位:中国编辑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卷号期号:2025年第7期
推荐部门:干教组

于殿利、周杨在《中国编辑》2025年第7期撰文《论出版产业的“编印发”与工业生产的共性特征》指出,出版的工业或产业属性一直没有被清晰地认识到且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学术界传统上对于编辑(内容选择)、出版(印刷复制)和发行(推广销售)等从特殊性的角度论述较多,关于其工业经济普遍性的论述几乎为空白。本文试图从工业或产业的角度,阐释出版产业的编印发具有国民经济的一般工业性特征,旨在强调出版首先应该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其次作为文化产业或文化经济,出版具有特殊性,这种文化的特殊性是出版的生命本源性存在,两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强调出版的工业或产业属性的共性,目的在于强调出版业是以经济的方式发展文化,出版业要走在商品经济这个文明发展的主航道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化,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4
《国际经济合作》
主办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卷号期号:2025年第4期
推荐部门:企业组

殷之光、李煜华在《国际经济合作》2025年第4期撰文《为了谁的发展:一个思想史的视角》指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自上而下“济贫”式的认识论是导致西方发展援助在“全球南方”失效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全球南方”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出发,对发展问题的讨论应当以作为集合名词的“人”为基础,将国家作为担负现代化使命和治理责任的主体,将自主发展能力的培育视为国家发展成败的关键,强调国家发展本身就包含社会发展的目标,国家与社会共生共强,追求发展为国家、社会、人民整体自主赋能的目标。这种赋能式发展最需要坚持的第一性原则是对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权利的主张。
5
《职业技术教育》
主办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卷号期号:2024年第12期
推荐部门:博士团

王建洲在《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12期撰文《基于系统思维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立法逻辑》指出,为了发挥我国法治体系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这一领域的整体规范效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法的制订势在必行。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依据系统思维理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法不仅具有充分的立法根据,而且拥有独特的立法内容,还有必要规定相应的违法责任。从立法根据而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法应与宪法和相关法律紧密对接,深度体现其法律根据和事实根据;从效力内容上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法需与教育法、企业法、科技法、劳动法等法律合理衔接,补足现有法律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规定的未尽事项;从违法责任上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法要与相关法律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相统一。只有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立法与其他相关法律之间协调一致、功能互补,才能从整体上发挥我国法治体系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规范价值和指引作用。
6
《外交评论》
主办单位:外交学院
卷号期号:2025年第4期
推荐部门:英才中心

管传靖在《外交评论》2025年第4期撰文《美国贸易政策武器化与全球价值链韧性》指出,特朗普再次执政冲击了全球经济稳定, 美国利用关税武器进行经济胁迫, 以及“泛安全化” 和地缘政治化的贸易政策所产生的破坏性,使全球价值链韧性议题成为争论焦点。实际上, 全球价值链作为一个多层次和多节点的复杂网络, 具有适应美国贸易政策武器化带来冲击的能力。美国经济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 其国内不同层次群体的利益冲突以及国家层面经济利益和战略目标之间的权衡, 都能够制约激进贸易政策的冲击强度。同时, 全球市场结构的去中心化和贸易合作网络的多中心化, 以及全球价值链主要节点应对美国关税冲击能力的增强,也能缓冲美国贸易政策武器化带来的震荡。制约机制和缓冲机制构成了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基础条件,并在2025年特朗普关税冲击的经验现实中得到初步检验。面对美国贸易政策可能长期出现的武器化趋势,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需要培育消费市场以增强议价能力,加强价值链合作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积极推动普惠包容的新型经济全球化,从而增强全球价值链的韧性。
7
《财贸经济》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卷号期号:2025年第6期
推荐部门:出版组

吴晓求、郭彪、芦东、陈柏何在《财贸经济》2025年第6期撰文《中国建设金融强国的双支柱架构: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开放》指出,中国正致力于建设金融强国,而“双支柱架构”——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开放,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人民币国际化不仅能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还能够增强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而资本市场的开放则为人民币提供多样化的计价资产,拓展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两者的协同作用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推动这一进程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复杂性、金融监管的制度性难题、资本市场透明度的不足以及法治体系的建设滞后等。为了确保“双支柱架构”有效落地,中国必须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提高市场透明度,完善法律框架,同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的开放。通过持续的改革、政策支持以及国际合作,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开放将成为推动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8
《中国应用法学》
主办单位: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人民法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卷号期号:2025年第3期
推荐部门:政法组

刘冰在《中国应用法学》2025年第3期撰文《企业破产中代位权行使问题研究》指出,理论上企业破产中破产程序是债务清理的主程序,代位权是派生法律关系,代位权的行使不能影响破产程序,但因代位权涉及债务人、债权人和次债务人三方主体,不同主体破产中破产程序与债权人代位权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不同,进而行使路径和法律效果不同。本文从代位权与破产的制度功能差异分析破产中代位权行使路径不明的理论原因,从代位权与破产程序的行使方式和法律效果差异分析破产中代位权行使路径不明的实践原因,在综合理论与实践原因的基础上,明确债权人代位权在债权人、债务人和次债务人破产中的行使方式和预期法律效果,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9
《南京社会科学》
主办单位:南京市社联;社科院;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卷号期号:2025年第5期
推荐部门:媒体组

荆学民、王乐轩在《南京社会科学》2025年第5期撰文《论国际传播中平台媒体的政治属性及其地缘政治影响》指出,平台媒体的崛起为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媒体场域,在国际传播中的文化传播、价值观传播、外交政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平台媒体也具有媒体固有的三重属性:媒介属性、资本属性和政治属性。这三重属性在不同的传播生态中的功能地位及作用强弱程度不甚相同,其相互关系既有功能重叠的合作,也有利益冲突的激烈博弈,但从根本上说,政治属性乃是其占主导和“统摄”地位的本质属性。在新时期的国际政治传播中,平台媒体作为“超国家”的传播主体,展现出“准国家”的特征,其基础设施化催生了“数字隐形政治”,这一切深化和彰显了平台媒体的政治属性。平台媒体政治属性的具体表现是:日益成为国际宣传与社会运动的重要载体、信息审查与全球监视的工具、信息战和舆论战的武器。平台媒体也正在重塑着国家间地缘政治博弈的形态:在空间布局上,从物理空间延伸至数字平台空间;在权力结构上,从军事霸权拓展至话语权争夺;在博弈模型上,从零和博弈转向竞合博弈。
10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办单位:湖北大学
卷号期号:2025年第4期
推荐部门:地方组

刘成纪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4期撰文《论当代美学的人文走向》指出,20世纪以降,与美学在西方饱受质疑不同,这门学科在东亚、尤其在中国长期受到欢迎。这一方面是因为东亚或中国的人文传统本身就对知识持无区分态度,人们可以借助美学自由谈论对于自然、人生和文学艺术的总体看法;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学学科边界的宽泛性,使其可以形成对一般人文科学知识的纵贯和综合。换言之,人对世界抱持的美学立场几可等同于人文立场,审美教育则几可等同于人文素质教育。百余年来,这门学科已经跨越中西,在中国聚合出一种人文化的新形态:一是它的感性学特质为一般人文科学还原出了一个可以碰触的下限;二是由审美无利害原则开出的自由与中国传统对秩序、和谐的追求形成了协调;三是美由充当真善桥梁的手段性转化为目的性,即由沟通真善发展成为主导真善;四是美被赋予了类似宗教的性质,谈论美由此似乎可以约等于谈论信仰;五是美所依托的共同感觉力和共同人性为重建天下理想提供了理由,使其成为协调当下并面向未来的审美乌托邦。在这种不断外发的圈层结构中,当代美学保持了开放态势,它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直至与一种人文性的世界立场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