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探秘农业科技 高校实验室变身小学课堂
2025-11-17 17:2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智能温室里怎样进行无土栽培蔬菜,实验室里的花色苷在酸碱环境下为什么会变色……11月14日,北京市石景山区广宁村小学全体师生走进北京农学院,开展“嘉禾日茂 感知生命密码”科技农业研学活动。此次活动立足学校“嘉禾勤科”科技课程体系,以“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为核心,让学生们在高校专业场景中沉浸式体验科技赋能农业的魅力,打通课堂知识与现实应用的壁垒。

“没有土壤,植物怎么生长?这里采用无土栽培技术,营养液替代土壤提供养分,温室里的传感器还能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数据。” 在智能联动温室里,北京农学院教师高坦坦正在为学生们讲解。广宁村小学六年级(1)班学生吴昊恩告诉记者:“看到这些绿油油的蔬菜在没有土壤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长得很好。对比班级种植箱里的作物,真切感受到科技种植的震撼。”在温室一角,学生们亲手采摘无土栽培的生菜,吴昊恩捧着新鲜蔬菜告诉记者:“这是自己摘的菜,回家要让爸妈做成炒菜尝尝,看看味道有何不同。”

在北京农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实验室里,“色彩魔术师”课程热闹开课。高级实验师王建立带领学生用紫甘蓝榨汁提取花色苷,当白醋加入后汁液变红,小苏打水倒入后转为蓝色,现场响起阵阵惊呼。“我们选花色苷做实验,既因为深秋红叶里富含这种物质,贴近生活,又用了白醋、苏打等安全试剂,保障学生安全。”王建立介绍,针对小学生特点,实验聚焦基础观察。“花青素遇酸变红、遇碱变绿,太有意思了!”学校六年级(1)班学生黄思思盯着变色的汁液感觉非常神奇。她在体验后明确了职业方向:“小时候就对植物感兴趣,今天看到科技与农业的融合,我以后想从事农业相关工作。”

在节气科普区,学生们聆听二十四节气科普讲座,通过看颜色、闻气味等五感体验,记录物候特征并完成节气匹配任务。学生们还走进食品车间,见证小麦变面条、水果变罐头的全过程,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成果展厅,智能蜂箱、抗病小麦等科技成果让学生们目不暇接。

“我们不想让科学教育只停留在浅表体验,而是希望深入挖掘内涵,让科技服务生活的理念扎根学生心中。”广宁村小学校长孔玮表示,此次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感受专业实验氛围,更要通过高校老师授课、大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全面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理想。未来,学校将持续依托“嘉禾勤科”科技课程体系,开展更多优质研学活动,助力学生培养跨学科思维与责任意识,实现全面发展。

(采写/图片:付磊;编辑:姜思瑶;复审:李继君;核发:冉阳)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