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通了“北京号”个人账号,很高兴在新的平台和各位朋友相见!
先前将自己的一篇散文《紫竹秋冥》发了出来试试水,负责运营的老师们悉心负责,十分友好,作品编排的视觉效果也是简洁美观。
开栏了,我想写一点东西,作为前面的话,既是起点和初心的标示,也是今后鞭策自己始终思考和写作的动力。
选择一片志趣相投的土壤,便是择定了耕耘一生的山川与四季。我算不上学者,但始终向往一种“学者型生活”,始终渴望做一个“学者般”的人。于我而言,学者的这一方天地,是以文墨为壤、以沉思为雨的精神原野。它不争春色,不慕浮华,却在寂静中长出思想的森林,在独行中踏出智慧的路径。以青春凝望,我觉得,这般生活大约呈现出四重风致。
其一,学问须以心为种,更要以情为露。心若漂泊,情若未燃,纵使读遍万卷,也不过是风中飘萍,无土之苗。真正的学问,从来不是书斋中的独语,而是大地深处传来的回响——那些重大的命题,往往蛰伏于现实土壤的裂隙;而那些闪烁的现实之问,又总折射着理论深处的光斑。于是,学者总在虚实交叠之处,种下思想的种子,待其生根、发芽,终成一片思想的风景。于是他们总有翻不倦的书页,想不尽的谜题,写不辍的笔墨;胸中怀着“按捺不住的潮涌”,脚下踏着“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节奏,眼里望着“更上一层楼”的远天。乐在思之海中,如舟自浮,如风自起——这大约是学者生命最本真的姿态。
其二,做学问之人,当怀一颗“平常心”,也须炼一颗“异常思”;既要“美其道”,亦须“慎其行”。心若浮躁,便易被声名所困,再难守书桌前一盏清灯、半窗寂静。而一旦心安如镜,便能照见他人文字里的星火,能听见思想抽穗的微音,终能开出不一样的花——那是“异常之思”的奇卉,是独属于你的精神之花。思想的生长,如竹之拔节,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学术的清誉,如溪之汇海,不争不抢,而自有归处。学者立言以传道,是“美其道”;而行之所至、言之所及,则为“慎其行”。以平常之心育不凡之思,以爱智之志导踏实之路——学问人生,于是厚重,于是光华自生。
其三,学者要“忙他人之所闲,闲他人之所忙”。甘愿埋首深耕,而非苦心左右逢迎。唯有甘坐冷板凳者,能忍独行苦,能与寂寞为友,方能把学问做进时间的深处,做出精神的厚度,做到远方。
其四,学问之路,离不开同行者之间人格的尊重、学问的欣赏与思想的砥砺。学有先后,术有专攻。人各有所长,思各成其体。唯有真诚地欣赏,坦率地批评,温暖地尊重,思想的河流才能交汇,友情的藤蔓才能生长。若动辄“棒杀”,借批评之名行攻讦之实;或一味“捧杀”,以浮词赞语代替真诚对话;甚或“集体沉默”,刻意遮蔽——那么学术的园地便将荒芜,思想的枝叶也将枯萎。真正的欣赏,是读懂你眼中的光;真正的批评,是触碰你思考的核。隔靴搔痒的赞美,与借题发挥的指责,都不是学术之幸。唯有带着同情的了解,与怀着敬意的辩难,才能激起思想的浪花,照亮我们共同跋涉的学问长河。
在这片以思为种、以问为雨的土地上,我们不只是知识的耕作者,更是精神的播种人。愿每一颗年轻而炽热的心,能在此寻得自己的节气,自己的花开——安静而坚定,朴素而光华内藏。
最后,我想说:
激情与理想,仍在心中跃动;
逻辑与思想,正为未来引航。
欢迎大家关注!